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北京空气质量播报》的台前幕后
作者:叶晓婷 郑挺颖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4 14:12: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刊记者 叶晓婷 郑挺颖 撰文/摄影           

    5月3日,《环境与生活》记者走进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采访了中心主任张宝森先生,了解了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立体化”播报的台前幕后。

在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的广播直播间里,播音员李莹在做播音前的准备。

 

    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位于海淀区苏州街67号。从外表看,它只是一栋很平凡的白色六层小楼。记者走进去,才发现里边别有洞天,除了拥有北京环保公众网、与北京交通台等对接的广播室,还有与北京电视台对接的影视部,甚至还可以拍摄微电影……

空气质量其实是在持续改善
    访谈一开始,记者便从北京的空气质量问起。北京市环保局称,北京的空气质量自1998年以来14年持续改善,但许多市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和自己的感受不一样。
    张主任解释说,从各项纳入监测的污染物数据上看,北京整体的空气质量确实是好转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的浓度都有所下降,到2005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重污染天的天数,也是逐渐减少的。
    据张主任介绍,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北京这些年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尤其是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在宣传中心5层的奥运环保展厅里,张宝森向记者介绍了奥运之前和奥运期间北京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工作。例如,实行煤改电;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严查施工工地、车辆遗撒、露天焚烧;将首钢搬出北京;淘汰黄标车(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更新改造清洁燃料公交车、出租车;关停一些砂石料场;改造一些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的油烟净化装置;进行锅炉、茶炉的清洁能源改造……
    宣传中心新闻部的刘敬奇博士,指着展厅里一张灰蒙蒙的老照片介绍,“这是1998年冬天的照片,当时北京城区还是燃煤供暖,烟囱排烟特别明显,现在城里几乎看不到了。以前景山周边的平房院子里,早晨人们起来都习惯先捅炉子,换煤,现在都没有了,因为都煤改电,用上电暖气了。”

宣传中心影视部副主任雷翔在中心的演播厅里做播报前的准备,雷翔经常出镜当播报节目的主持人。

 

达标天不等于蓝天
    “很多人不太懂,把达标天说成蓝天。天不蓝,就说不达标。事实不是这样的。”张主任介绍,PM2.5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但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只有1/4的人听过PM2.5这个词,而真正能说出其具体含义的,只占这1/4的人中的19%。
    谈到北京PM2.5的治理难点,张主任认为,最主要是人口密集,排放量大。“北京约1.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520万辆机动车。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会排放废弃物,产生污染。北京地域狭小,呈簸箕形的地形,如果吹东南风,容易把空气污染物都堆积到西北方的山前。另外,有时上午空气还好,到下午就不行了,空气质量等级从2级变成5级,就是因为环境容量饱和了。只要有不利于扩散的条件,PM2.5就容易堆积。”
    另外,PM2.5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从国务院到环保部,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是,PM2.5的治理单靠一个地方是无法实现的。虽然北京下了很大的功夫,但难度的确很大,需要整个华北区域的联控联动。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做的。”

 

    实行煤改电;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严查施工工地、车辆遗撒、露天焚烧;将首钢搬出北京;淘汰黄标车(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更新改造清洁燃料公交车、出租车;关停一些砂石料场;改造一些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的油烟净化装置;进行锅炉、茶炉的清洁能源改造……

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5层的奥运环保展厅里,一张海报显示了北京多年来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