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如何持续发展 专家给出三把“钥匙”
作者:刘焜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9 8:35: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当身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糟、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每个人都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担忧。针对生态可持续问题,在昨天的分会场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筠泉给出了3把“钥匙”,简单地理解:就是认清自己,向前看和向后看。

  陈筠泉说,地震、海啸、飓风等事件,并不仅仅是天灾,人类生产生活的区域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是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这第一把钥匙是:人类不能太高估自己、太低估自然。科技迅猛发展,的确让人类能取得对自然界的一定胜利,但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自然界的内在复杂性的过低估计和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能力的过高估计,使得大家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自然掠夺的过程,这也就变成了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家园的毁灭过程。

  “不过,我们也不必为此产生悲观情绪。”陈筠泉带给大家的第二把钥匙,就是要好好利用先进科技。现在的科技革命为科学的生态预测提供了可能。使人类能够通过创造人工材料、发现和使用新能源以及通过绿色革命,来补偿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劳动手段,能预计和控制自己对自然界的干预所带来的影响。

  生态可持续发展,很多老底子的做法也值得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保护生态的理念和知识,就是陈筠泉带来的第三把“钥匙”。他说,中国古代农业,总的来说就是生态农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在宋代和清朝,生态系统的循环就发展很快,比如江浙和太湖地区形成的一条物质能量循环模式,当时就闻名于世农民大量种桑,桑叶喂蚕、养羊,蚕屎和羊屎及农产品加工过的副产品如豆渣等,扫入池塘成为鱼的饲料,鱼粪落入塘底,使塘泥变肥,塘泥挖出后,放进桑田和稻田,又成为桑树和其他农作物的营养来源,在这种物质能量的循环中,既实现了多样性的生产,又保持了土地肥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