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种下生态环保的种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3 8:03: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图为小学生在测声仪器前测声量。 计韦杰摄

  6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举办环保公众开放宣传日活动。滨湖路小学一年级的覃小清和小伙伴们与环境监测设施、环境应急设备等来了个“零距离”接触。

  “零距离”接触监测设备

  在环保厅监测大楼侧门,覃小清看到几台设备。这是环境空气监测仪,全天24小时都在工作,可用来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等污染物。

  覃小清看到,每隔几秒,监测仪屏幕上的数据就会自动刷新一次。其中一台设备上有一根约一人高的铁管,铁管头上“顶着一个帽子”,这就是PM2.5数据的采集仪。

  监测人员告诉大家,PM2.5是指大气直径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不易被鼻子或鼻子内的绒毛所阻挡,PM2.5在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可能会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等。

  “原来这就是PM2.5呀!”覃小清说。

  “这辆车能监测出饮用水是否安全吗?”在一辆水质自动监测车前,有市民不解地问。

  应急监测室工程师蒋建宏解释说,若哪里出现水质异常,车上的水泵将受污染的水抽进工作平台,经过车上专业设备的分析,可得出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26个指标。

  参观者过把“装备瘾”

  应市民要求,本次开放日增加观看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节。“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达不达标、最新的污染源排放情况,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广西环境监察总队的工作人员施显波告诉大家。

  据介绍,截至2012年12月31日,广西实现了对819家重点污染源企业的1110个进、排放口的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测。

  在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展示处,大家还过了把“装备瘾”——体验化学防护服穿戴。市民饶有兴致地试穿起平日神秘的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许多市民表示,看似新奇威武的防护服穿在身上并没有想象的轻松。

  一天的体验,在覃小清与同学们的心头种下了生态环保的种子。

  自治区环保厅厅长檀庆瑞表示,要把“环保开放日”活动坚持下去,使其成为市民与环保部门有效沟通的桥梁,答疑解惑、良性互动的平台,逐步推动环保信息披露公开化、透明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