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城市的垃圾分类为何难推动? |
作者:朱艳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20 13:14: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近年来,国内各城市纷纷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程,北京更不例外。从2010年到2012年,北京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从600个增加到2400个。然而,当《环境与生活》记者近日想采访北京市的一家垃圾分类试点街道办事处时,却被告知还存在很多问题,做得不够好。垃圾分类在我国为什么很难推动呢?垃圾处理问题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解答了本刊的疑问。 北京市人大代表、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 北京在全球最早提出“垃圾分类” 如今,日本和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的国家,但事实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是北京,这种说法是得到全世界公认的。王维平记得,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那时的北京人,会把牙膏皮、橘子皮、碎玻璃、旧报纸等按照要求,分门别类送到国营的废品站卖钱。当时,还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如何垃圾分类。但那时的垃圾分类主要是节约意识,还没有上升到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曾经是“作秀” 王维平承认,我国近几年重新“捡起”垃圾分类,刚开始的确是“作秀”、“摆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垃圾分类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前端的垃圾分类要靠后端回收、利用和处理。“比如说,日本建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这就把垃圾分开了——可燃的送焚烧厂,不可燃的送填埋场,有机的去堆肥。”而我国重启垃圾分类工程的时候,后端处理设施根本没建立,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老百姓在前端仔细地做好垃圾分类之后,结果被胡乱堆在一辆车上拉走了。 [资料图片]上世纪,国营的废品回收站曾经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