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文明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作者:高苹 杜黎明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10 8:03: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四川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内陆大省,但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创新发展思路,以物质变换调控促进生态文明和工业化共融发展,构建多点多极特色化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是四川落实国家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对工业化的反思,产生和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但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遏制工业化。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工业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生态文明建设铸就良好生态环境,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融洽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实现物质循环往复、不断再利用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加强物质变换调控,通过人的自觉与自律,控制、弥补工业化过程中的物质变换裂缝,即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物质循环过程被割断、被干扰的现象。

  怎样加强物质变换调控

  完善物质变换调控的基础,一是要组织研究力量,加大对物质变换的理论研究,宣传普及物质变换理念,以夯实物质变换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为中心,搭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协同平台,为理顺、形成“高使用价值、高技术含量、低资源环境成本”的“两高一低”物质变换链提供智力支撑,化解提高物质变换效率的技术难题和制度制约。二是整合物流企业、工业企业的物资流动信息,依据企业“投入—产出”的物资流动,理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物质变换链。三是形成和完善物质变换监测评价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发展中的物质变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依据对物质变换效率的科学评价,寻找物质变换调控的突破口。四是积极倡导绿色政绩观,广泛开展绿色GDP核算,以绩效考核引导各地关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依据“农产品”、“工业品”的生产特征,分类调控工业化进程中的物质变换。农业生产中,首先以农业发展条件改善为核心推进物质变换调控。工业生产中,一是依据产业链理顺物质产品“投入-产出”链,从投入品特性、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环境等方面,揭示工业废料、工业排放的成因,对工业生产“投入—产出”链中的物质变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二是推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物质变换效率,逐步降低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着力减少环境污染,缓解物质变换裂缝形成和拉大的张力;三是建立工业废料、工业排放物台账,完善工业废弃物分类处理机制;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重点,不断提高工业弃置物回收利用效率。

  市场机制在引导生态供给和需求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失灵,形成和完善生态需求与供给机制,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现实选择。经济社会管理,首先需要回归人的多种属性复合的本真,充分尊重个体人的“理性经济人”、“和谐社会人”、“绿色自然人”的属性,既正视人的物质需求,又正视人的精神和生态需求,既肯定人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又肯定并倡导人对仁爱的追求;其次,要竭力避免及时、显性的物质需求被过度强化,以致对长时期的、隐性的生态需求形成压抑和禁锢,引导个体人进行理性的行为决策,避免因短期物质利益的追求而牺牲长期生态效益;第三,需要竭力推广普及生态理念,做好生态产品供给及消费示范,激发、唤起社会的生态需求,并借助于工业文明体系下形成的需求满足机制,促进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螺旋上升。

  刺激消费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而消费又是形成物质变换裂缝的主要环节。消费环节的物质变换调控,要倡导重视使用价值的消费方式,竭力避免奢侈性、浪费性消费;要注意开发物质产品多样化的使用价值;规范新产品上市展示、流通、交易流程,以合理供给引导社会理性消费。理性消费引导和调控物质变换,需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个体的消费能力,真正建立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交流体系,形成和完善“以消定产”的企业联动机制。

  生态文明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建议

  四川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工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规模与结构,推进工业空间高效集约生态化开发,生态空间高效高质经济化开发。因此如下步骤具有决定性意义:一、规范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的工业空间开发方式、开发路径,提高空间开发的集约高效水平,着力把物质变换裂缝控制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围;二、利用经济杠杆推动生态空间开发和生态财富积累,形成和完善工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工合作、专业化开发机制;三、规范公众行为,将在禁止开发区内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活动限定在生物物种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四、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作用,尽量采用自然修复的方式,实现自然保护区内物质变换平衡;五、要积极推进人口再分布,适度加大人化自然还原为原始自然的力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