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全球变暖趋缓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作者:江世亮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24 9:06: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 江世亮

  近期,我国同时出现持续多日的暴雨和高温天气,南方多个省市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多个地方暴雨成灾,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

  这些气象事件产生的背后因素是什么?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给出何种解释?关于未来的气候变化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气候变化领域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见解?

  就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

  丁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了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全球变暖趋缓 海洋是主要推手

  记者:刚看到英国《自然》杂志一篇报道说,尽管对原因和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主流看法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在减缓,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的新动向及其背景。

  丁一汇:现在国内外都十分关注最近这10到15年的变暖趋势。从全球看,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达到最高,1998年之后仍然在最高位徘徊。近一个世纪以来10个最暖的年份出现在最近15年里,这也能表明全球变暖的现象与影响仍然存在,并未停止,仍然处在气候变暖的高平台上。

  只是最近这10到15年,变暖的趋势或速率有所趋缓,也就是说,1998年后,变暖的势头缓慢上升,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变暖速率减小了。过去20年,每10年平均增温0.2摄氏度,而现在不到0.1摄氏度,这就看出增温速率确实是降低了。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趋缓的变化?现在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海洋的影响。我们知道,海洋接受的总能量其实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增加,地球上接受到的用于增温的能量,93%以上都被海洋所吸收,陆地和大气接受到的能量只有7%不到。从能量分配上看,海洋接受到的能量如此之大,无疑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海洋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地球的温度变化,这是我们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现在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模拟和观测,发现现今海洋接受到的能量越来越多地向海洋中层(海平面之下700到2000米)和深层(2000米到海底)渗透,而海表和海洋上层(海平面到之下700米)吸收的能量在减少。能量传输和分配上的变化导致海洋上层接受能量在减少,中层和深层接受能量在增多,因而海表温度就出现了降温趋势。一个直接的证据是,现在经常可以观测到拉尼娜(冷海温事件)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经常达不到应有的强度。每当拉尼娜现象出现,全球大气会发生降温,从而改变、影响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在几年内使温度下降,也就是说海洋的温度波动可以明显影响全球增温的速率。

  一个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事实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推手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而其它外强迫因子(如太阳活动与火山爆发)与气候系统内部多种因子也起着重要作用,海洋就是最主要的因子之一。众所周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最近的10到15年仍在不断增加,其产生的温室效应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上述的海洋的降温作用部分抵消了这种人类活动产生的增温效应,所以我们观测到的实际增温速率就趋缓了。

  2017年后全球温度 将再度明显上升

  记者:您刚才讲到这些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确实感觉到这几年不大提到厄尔尼诺现象了。海洋的作用举足轻重,还有另外两种解释是什么?

  丁一汇:另两种解释主要是海洋以外的因素。最近有人提出有两类因子也会影响最近10年来气候变暖趋缓,一个是火山爆发,火山会喷发出很多气溶胶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反射阳光,从而降低地球温度,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冰岛前些年的火山爆发就是一个例子。但我认为,冰岛那次火山爆发的规模并不大,其影响程度能否达到全球尺度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种影响因子是太阳活动在减弱。最近几十年正处于太阳活动的宁静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有人计算是在下降,这也可能减缓了全球增温速度。

  上述三个因素都是自然原因。目前主流的看法比较趋向赞成海洋影响是主要的,但不管怎样,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自然活动和人类影响共同促成了地球气候变化,这一共识日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过去百年全球温度变化的曲线来看这个问题。过去百年中,地球经历过“两高两低”的温度脉动,即1920年到1924年与1980年到1990年,分别对应的是高温期,而1900年到1920年与1950年到1970年对应的则是低温期。这些高、低温期都叠加在温度上升的趋势线上,也就是说,过去百年的气候变暖是在波动上升,而非直线上升的。

  现在的变暖趋缓是否会经历又一次周期性波动是国际气候研究专家目前十分关注的课题。《自然》杂志这篇文章引用了英国著名的哈德莱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的预测数据,该数据表明,这一次气候变暖趋缓可能会延续到2017年,之后全球温度将再度明显上升。

  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冬季更冷,夏季更热

  记者:您刚才从全球尺度和大背景上介绍了全球变暖速率有所趋缓及其原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趋势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

  丁一汇:是的,不仅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很明显。首先我国北方冬季的温度也随之呈下降趋势,这也是人们感觉到这10年冬季比前20年更冷的原因,特别是新疆北部和东北地区更为明显,其次是内蒙古和华北地区;而在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另外,人们普遍也感觉到近10年来冰雪天气等极端气候事件也较前增多了。

  影响之二是由于中、东部太平洋(601099,股吧)海表温度降低,使得夏季的海陆温差加大,因而东亚地区季风的驱动力增大,从而使夏季风能够更容易地向北推进,季风雨带也相应北扩。从1999年开始,季风雨带已经从长江流域北进到黄淮流域,有些年份甚至及达华北。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季风雨带的北进可能意味着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型(降雨分布形态)正在发生某种演变,原来南涝北旱的格局可能正在发生变化,这也是目前气象、水文、农业等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中国水资源格局的变化。

  另外,我们注意到最近10年长江中下游的降雨也在趋减。这种降雨格局演变会否持续下去也是我国天气和气候预报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

  全球变暖趋缓对中国气候格局的另一大影响是高温天气有所增加,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高温热浪影响地区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其主因就是影响中国的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纬向环流型减少、经向环流型增多。这一多一少,使得我国南北冷暖空气的交换比以前更为剧烈和频繁,热带和副热带暖空气更容易渗透到北方,从而产生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或热浪地区,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增多,正是这个大背景使得人们感觉如今的冬季比以前冷,夏季比以前热,天气气候极端化程度增加,天气的变化幅度很大,正常的天气日数减少,使人感到“天气急转”与“春不如春”的“反季节”现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