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黑龙江鱼类面临资源危机 各流域水域贫瘠多鱼种濒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东北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0 21:59:1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渔业资源趋向枯竭

  “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鲟、鳇鱼主要产区为黑龙江萝北江段以下。此后,资源量逐年衰减,同江、勤得利、萝北等地资源逐渐枯竭,内陆渔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下移到抚远江段,逼近黑龙江的入海口。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花羔红点鲑等22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与史氏鲟、鳇鱼一样,大麻哈鱼是我国渔业当中的珍稀种和特有种。每年秋季,大麻哈鱼由北太平洋溯河洄游至我国水域内产卵。9月上旬,农历秋分前后,在乌苏里江群体数量逐日增多;9月下旬,群体数量达到高峰。至10月上旬群体数量显著减少,直到江河封冻前回归结束。黑龙江上游支流呼玛河、嘉荫河曾是我省境内传统的大麻哈鱼洄游产卵场,过去这里河水清澈见底,风景秀丽,平坦的沙底河道上布满适合大麻哈鱼产卵的鹅卵石。

  上个世纪末,在人迹罕至的呼玛河和嘉荫河的源头悄悄地进行着一场淘金浩劫。不过几年时间,两处山青水秀的桃花源变成了一片沙石遍地的不毛之地。此后,大麻哈鱼产量锐减。据统计,大麻哈鱼最高捕捞量每年超过一百万尾,到去年的产量仅为7200余尾。省水产局渔政处副处长张鸿钧告诉记者:“相对于鲟、鳇鱼,因其无法进行人工养殖的特性,所以大麻哈鱼一旦列入濒危鱼类的名册,它所面临的生存形势要更加严峻。”

  据介绍,洄游性鱼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产卵场、洄游通道等是吸引大麻哈鱼洄游的必要生存条件,但近年兴修水利、拦河筑坝对河道的改造较大,形成大麻哈鱼的洄游障碍。而江水污染构成大麻哈鱼洄游的第二道障碍。

  保护鱼类资源刻不容缓

  2000年,哈尔滨环保局联合哈尔滨市水产局搞出了近年的第一份哈尔滨市鱼类生态现状的调查报告。这是迄今为止对当地渔业生态环境分析最全面、渔业资源状况调查最深入的一份权威资料。这份报告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松花江水域内的真实情况:进入21世纪,松花江的鱼类资源已开始枯竭。

  据介绍,松花江水系的鱼类资源曾经是很丰富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江鱼占市场的绝对多份额,黑龙江水系中的105种鱼,哈尔滨江段有79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鱼类资源开始衰竭,多数渔民单靠捕鱼已维持不了生活。1990年采集到的标本,鳌花、青鱼、鳊花、大白鱼等十多种鱼基本绝迹。目前,在松花江及其支流捕捞到的常见经济鱼类品种只剩:鲶、鳇、鲤、鲫、餐条、川丁子等适应性极强的几种。

  1993年松花江上游第一次出现冬季死鱼现象,调查结果表明,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使江水中严重缺氧,是造成死鱼现象的罪魁祸首。此后几年,死鱼现象竟然成为了松花江开江后经常会出现的场景。

  “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我省的渔业资源正在趋向枯竭。”专家称。实验证明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对栖息在山林地区水域的冷水性鱼类造成危害。水域污染,水质变坏,造纸厂、糖厂、化工厂、农药厂等工厂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使重金属和化学元素酚富集于鱼体。

  “过度捕捞是另一把破坏渔业资源的杀手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老专家董崇智认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