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友好型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
作者:周联清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14 17:09: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摘要】多年来,福建省始终把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创新驱动发展面临制约因素等挑战,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是实现工业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发挥生态友好型工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还结合福建省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启示,提出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效能对标、建立双向生态补偿机制、支持企业“退城入园”及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新模式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生态友好型工业 福建省 实践 思考 政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说明了我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看,我国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也不断深化。2001年,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指出:“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多年来,福建省始终致力于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就福建省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一、生态友好型工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生态友好型工业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的充分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后来者,我国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虽然目前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工业化也总体上已进入加速阶段,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受制于人,工业在一些区域、行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我国现有的工业发展水平与真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业化还仍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我国面临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片面地对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也不可能以放慢或停止工业化的进程来保持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不可能等工业化完全实现之后再来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而是要积极探索、寻求加快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及良性互动的最佳结合点,生态友好型工业的发展则是这一结合点的具体现实途径与基本载体之一。 工业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既依赖、受制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又对资源与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以先进的技术、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运用,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持生态环境平衡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是工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从本质上来说,生态友好型工业就是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约束条件下,采用先进合适的技术,使工业生产系统在物质与能量输出与输入的数量、结构、功能及效果上,总体上保持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支撑与相互促进的平衡状态,做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可循环、可持续,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使生态环境实现适度的平衡和良性的循环,从而兼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总量的最大化、最优化。 从构成要素看,生态友好型工业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而从系统运行看,生态友好型工业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不管是作为一种生产活动还是一个产业体系,生态友好型工业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是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从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出发,“给自然生态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促进工业发展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转变,不断改善优化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 2.统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是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出发点。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必须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尊重、顺应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规律要求,合理确定工业发展重点、区域布局与行业结构,维护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平衡,统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3.强化技术创新是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注重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聚集、集中发展,推动工业生产由主要依靠外延式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提升发展转变,不断建立起以绿色、低碳、具有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4.促进工业污染的源头管理、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有机结合是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把环境容量、环境准入作为工业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与标准,严把项目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企业技术系统、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不断的改造与创新,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的单向过程转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闭环流动循环,从而实现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消费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无害化影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做法,实现工业污染源头管理、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的有机结合。 5.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是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根本目标。生态友好型工业能正确处理工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协调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