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地热能仅开发百分之一 就够全国人口用两万多年 大洋洲也处在环太平洋地热带上。在新西兰,最早的居民毛利人很早就会利用地热做饭、洗衣。19世纪,欧洲移民大量来新西兰后,很快发现用原始的热交换器就能取得适合于各种用途的干净热水。今天,地热已被新西兰广泛应用于家庭、医院、公共设施以及包括养猪、温室种植、造纸等产业。1958年开始发电的新西兰怀拉基热电厂世界闻名,全国目前有11个地热电站发电,2个在建,地热贡献了全国发电量的1/10。 路透社在2008年的一则报道中说,如果澳大利亚可开发的地热能中仅开发1%,其电能就够该国用上26000年。但与如此巨大的潜力不相称的是,目前澳大利亚只有一座功率很小的地热电站(80千瓦),地点在伯兹维尔。澳大利亚为改变这一落后局面,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勘测项目和发展规划,对地热能源开发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政府已经认识到,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对于已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澳大利亚非常重要。 非洲地热资源集中于东北部。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报告认为,包括莫桑比克在内的东非大裂谷周边国家有利用地热年发电400万千瓦的潜力,整个非洲大陆拥有的地热发电能力至少在年700万千瓦以上。 在非洲,肯尼亚在开发地热能方面遥遥领先,目前已建了5个热电厂,到2010年具备了16.7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去年,肯尼亚为奥尔卡里亚地热发电第四期及一期扩建项目举行了开工典礼,这个地热电站年发电能力将于2014年达到43万千瓦,将是非洲最大的地热发电站。肯尼亚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地热发电能力500万千瓦的目标,对比目前全球地热发电量最大的美国(年地热发电能力300万千瓦),可谓雄心勃勃。

新西兰怀拉基地热电站
中国已有2000多眼地热井 地热发电站设备老化待更新 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就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东南亚是这一区域的热点。 印尼境内有火山400多座,其中活火山100多座,地质活动频繁。1982年,印尼在爪哇岛卡莫章火山建造了第一座地热发电厂,如今有7座地热电站发电,西爪哇省的哇扬文度发电厂在全球地热电站发电能力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但印尼的地热发电能力现阶段远远落后于菲律宾。据法新社报道,印尼共拥有250多处可供开发的地热区,而真正投入开发的只有7处,资金缺乏是印尼开发地热的一大障碍。 菲律宾是世界第二大地热能源开发大国,7座地热电站以19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提供了国内12%的电力。该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政策,大大促进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包括赋税优惠期和免税政策。2011年,菲律宾对10处地热资源开发项目进行招标,这些合作总共将开发62万千瓦的地热能源。 我国地热资源潜力接近全球的8%,但是我国的地热以中低温资源为主。国家科技部估算我国深度2000米以内的地热资源热能相当于2500万亿吨标准煤,初步可以开发其中的500亿吨。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三类:(1)高温对流型,主要分布在滇藏及台湾地区,可装机潜力600万千瓦;(2)中低温对流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3)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埋藏在华北、松辽、苏北、四川、鄂尔多斯等大中型沉积盆地之中。目前中国经正式勘察并审批的地热田为103处,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我国一度建有10余座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8万千瓦,但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现在发电能力已经降到2.4万千瓦,居世界地热发电量第18位。

2009年9月,智利艾尔-塔奇奥地区的一次钻探失败后,井口无法堵上,冲出的蒸汽柱高达60米。
地热开发前期投入巨大 应警惕引发地震 很多读者会问,前面说了那么多地热资源的好处,为什么仍然感觉地热能距离自己如此遥远?这就要涉及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成本和技术风险了。 的确,地热能储量大,且不像太阳能、风能那样不稳定,更不会受油价动荡的干扰,但是地热能的开发不会立刻产生红利,前期巨大的投入必须在运营好多年后才能得到补偿。单打井一项,风险就非常高。2009年的一份美国文献表明,在内华达州开挖典型的地热对井(4500千瓦左右),需要投资1000万美元,同时要做好挖到预定深度后地热能量不达标的可能性——这个概率约为20%,一旦运气不好,1000万美元就打水漂了,更不必说为此消耗掉的几十个金刚石钻头了。在2007年,有权威数据称,每1000千瓦的地热功率平均需要投资200万至500万欧元。 如果直接利用地热供暖,系统小,挖浅井成本低,可行性高。但是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区域供暖系统仍然花费不菲——管线密集,投入大,德国巴伐利亚的区域供暖系统在这方面的投资达到了每1000千瓦100万欧元。正因为如此,有些国家从财政上对地热取暖项目进行补贴。 风险还来自地下的震动——蒸汽排放和废水回灌会使断层或裂缝产生新的不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地震。美国盖瑟尔斯地热田长期以来微震不断,为此热电厂建立了周密复杂的地震监控网络。2006年底至2007年初,瑞士巴塞尔市的地热项目在开工之后,引起数百次微型地震,因为施工地点就在市区,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最后项目被取消。 最后,地热井排出的液体中还有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氨气、汞、砷等成分,除了气味难闻,还可能加重温室效应和带来酸雨,其环境危害也是不容低估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家科技部《中国地热能利用技术及应用宣传册》以及国际地热协会、盖瑟尔斯地热田、国际能源署、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等网站的信息,在此说明并致谢。)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