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走进中国藜麦之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12 11:53: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五彩斑斓的藜麦将营养与秀色兼收


  
  原产于南美大陆安第斯山区、被联合国称为“超级食物”的藜麦,虽然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它已经凭借其“惊世骇俗”的营养价值,迅速走红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并成功移民。《环境与生活》杂志得知的好消息是,在山西稼祺藜麦开发有限公司的推动下,藜麦自从2011年落户晋北高原的黄土地后,两年间就迅速成为当地的金牌作物,并且渐渐走进了中国消费者的视野。
  
  9月1日,山西省忻州市南部的静乐县,空气清新凉爽,记者乘车行走在乡间公路上,山西第一大河——汾河在汽车两旁为我们“护航”。透过车窗望去,一人多高、红黄色调的庄稼时而从山体的拐角处探出头来,时而像一排排热情的使者立在公路两旁的庄稼地里。与华北平原上一望无垠的麦田不同,地处黄土高坡的静乐县几乎没有大片整块的耕地,也看不到任何农用机械。村子里老旧窄小的砖瓦房经过长年的风雨冲刷,略显残破。在山路上蜿蜒了40多公里,记者一行驶入藜麦种植的大本营——娑婆乡,终于得以近距离接触这种从未见过的“洋庄稼”。
  据记者观察,藜麦的“身高”一般在1.4~2米之间,现在已是收获季节,麦穗大而饱满,茎秆相对苗条。微风一吹,成片的藜麦缓缓扭动纤腰,舞出了优美的金秋田园风。藜麦,这种鲜为人知的外来小杂粮,如何能“定居”山西静乐,并迅速成为这里的主力农作物呢?当天下午,记者见到了稼祺公司总经理武祥云,听他讲述藜麦来到中国的故事。

山西稼祺藜麦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祥云

山西稼祺藜麦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美国宇航局慧眼识珠
    
  武祥云介绍,上世纪8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在探索合适的太空食品时,发现了藜麦的全营养价值。近10年来,藜麦开始风靡欧美,成为时尚高端的营养食品。武祥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特意接触了一些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专家,他敏感地意识到,藜麦突出的营养价值很有市场潜力,应该把它商业化。
  今年49岁的武祥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曾在省林科院从事林业研究8年,又在外企高科技农业产业干了10年。2005年,熟悉农业生产的他成立了稼祺公司,专门从事藜麦种植。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90年藜麦就首次踏上了中国的大地。“当时一些科研单位在西藏做过基础研究,但一直到了2008年都没多大进展,也没投入商业化运作。”
  2007年,稼祺公司着手藜麦的品种引进和本土化培育,并于2008年~2010年在繁峙、武乡、雁北等山西多个地区试种藜麦,但长势和收成都很不理想。武祥云分析,在诸多自然条件中,温度是相对关键的限制因素,当气温超过32℃,藜麦的授粉就会出现问题。藜麦的南美老家是热带地区,海拔基本在3800米左右,而山西的平均海拔不足这个数字的一半,又属于温带地区。要找到适宜种植的温度,需要探索海拔和纬度这两个影响因素中的平衡点。于是,他想到了海拔相对较高的静乐县。

 娑婆乡藜麦试种第一人——胡海治    李敏/供图


    
  贫困山区试种“洋庄稼”
    
  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静乐县,隶属山西省忻州市,平均海拔1500~2000米,年均气温7.3℃,昼夜温差较大,年降水量400多毫米,其中80%集中在6月和7月。该县无工业污染、远离喧嚣都市,土壤也没有被农药破坏。2011年春,稼祺公司与静乐县娑婆乡政府达成了藜麦试种计划。
  刚开始时,大部分种植户对这种远道而来的陌生“洋庄稼”都不愿意尝试,担心没收成。乡政府亮出免费提供种子、每亩补贴1000元、亩产300斤以上每斤奖励5元的鼓励政策,稼祺公司最终与娑婆村的农户签订了10亩的种植合同。
  秋后颗粒归仓时,藜麦的平均亩产量达到400斤,给娑婆村带来了29000元的收入,来年吸引了大批农户种植藜麦。
  2012年,静乐县藜麦种植面积激增到1300亩,总产量46.8万斤,平均360斤/亩,最高亩产量达到605斤。在种植藜麦之前,这里的农作物以豆类和胡麻为主,平均亩产200斤,每斤也只有两块多。而藜麦,稼祺公司以6元/斤的包购价与农村合作社签订协议。这么算下来,每亩平均毛收入就是2160元,相当于种胡麻的4倍,还不用为卖不出去发愁,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到了2013年,藜麦已经迅速扩种到全县12个乡镇,总规模达到10000亩,成为在非原产地的国家中种植面积第二大的,仅次于美国的12000亩,预计今年的收益可达2100万元。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静乐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藜麦之乡”。
  藜麦种植在静乐成功开局,那么这里是不是中国藜麦的最佳种植地呢?武祥云表示不敢断言:“比如说我走到这里,恰好看到一片桃花盛开,够我欣赏半天的了,就在这儿停留一阵。至于有没有更好的地方,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为我还没有经历。但平心而论,静乐的自然条件和种植面积,已经完全能满足商业化生产了。”
  
  养活容易高产难
  
  要说藜麦在美国也“打拼”了多年,那里的耕地面积相当广阔,为什么我国一个县的藜麦种植规模,就与美国相当?
  武祥云说:“美国是藜麦消费大国,也是农业发达国家,但为什么大部分靠从南美原产地进口,而不在本国大面积种植?这个问题我跟美国的相关专家聊过,他们从开始引进到试种成功用了6年,首要问题就在于没有那么多适宜种植的气候和环境。”他说,美国的农业基本全是机械化种植,必须得有能容纳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大面积耕地才能种。反而是中国农村的情况适合小规模种植——只要是人力能干的活儿,即便一亩三分地照样能种好。
  说到这里,记者有些不解。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介绍,藜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按理说应该有“遍地开花”的可能,为什么实际种起来却感觉它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呢?
  武祥云告诉记者,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生物,藜麦的适应性很强,种子见水就发芽,适应旱地环境,很容易成活。然而,作为粮食作物,藜麦的“适种性”并不理想,适合它高产的环境极为有限。毕竟农民种藜麦追求的是足够多的产量和足够高的品质,而不仅仅是把藜麦像种草一样养活。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骆驼不怕口渴,没水也能活十来天,但并不等于它就愿意这样,还是喝够水才活得更舒服。藜麦也是如此,“只能说再寒冻不死它,再旱渴不死它,再贫瘠也饿不死它,但也仅仅是凑合活着,没什么产量甚至不结籽。要想长得好,藜麦需要山区某种非常适宜的小环境小气候才行。”武祥云告诉记者,原产地种植的藜麦单产也不高,有些地区平均亩产量都不到100斤,走的是广种薄收的路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藜麦大规模推广种植是很艰难的。

 高度像小树一样的藜麦株  山西稼祺藜麦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小众而高端  适合人工种植
  
  记者好奇,藜麦作为外来物种,它的引进需要哪些法律手续呢?武祥云介绍,像小麦、大米、棉花、玉米这类大众作物,国家质检总局会监检你试验的全过程。藜麦目前属于冷门杂粮类,其7万吨的全球年产量对于一种粮食而言太小众了,审核也就容易得多——不用进行监检,只需要登记备案等简单手续就可以批准引进。
  成功入境之后,藜麦要怎么种呢?据武祥云讲,藜麦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甚至不用灌溉,只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播种季节,种子不要埋得太深,一般在1.5~2厘米深即可,否则幼芽难以顶出土壤;前期要施肥(以农家肥居多,复合化肥辅助)并锄草。另一方面,静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的耕地比较离散,论财力论地形,农用机械都难以作业,主要还是靠传统人力劳作。武祥云指出,以这样的条件,种大众作物基本上能回本就不错了,而藜麦偏偏不在乎这些。
  藜麦通常在每年的5月份播种,静乐县的气候环境可以使播种期持续一个多月,种子对水很敏感,这期间只要有一场不太苛刻的雨,就能生根发芽;六七月份是藜麦最能喝水的生长旺盛期,正好雨量也最充沛;8月份开始,藜麦约110天的生长期已经过去八成,进入成熟期,降水量和自身需水量逐渐减少。8月底到9月上旬,藜麦的穗由青绿色变为漂亮的红色、黄色、粉色等,这就是收获的信号了。这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也就四个月,理论上一年至少能种两季,但静乐山区的无霜期只有一百多天,再加上降水集中在夏天的限制,每年仍然只能种植一季。
  参观藜麦田的过程中,记者见到一位老汉正在收获今年的成果。原来他是藜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长胡海治,他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胡海治告诉记者,去年是3年里收成最好的一年,他的地亩产量都在四五百斤,而每亩地每年的全部成本也不过300多块钱,一亩地就能净赚2000余元。今年雨期长,风也大,瘦高型的藜麦顶端结籽后头重脚轻,植株倒伏现象特别普遍,产量虽然尚可但一倒伏就比不上去年收得多了。如果晚些播种,使藜麦的成熟期一定程度地错开降水高峰,就能大大降低藜麦被风雨打倒的可能性。
  
  让更多人了解全营养作物
    
  结合藜麦自身的特点和销售情况,武祥云将其定位为中高端营养食品,同时也是一些特殊人群的理想食物。藜麦膳食纤维含量高,进入消化道后吸收较慢,不会使血糖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可成为糖尿病患者很好的替代粮,又是“三高”人群回归健康饮食的好选择;藜麦不含麸质,不会引起乳糜泻患者的过敏反应;它的全营养特性对需要高营养的孕妇和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更加适合。
  由于营养价值高,却又不容易大众化,藜麦的价格近几年不断攀升。玻利维亚农民开始变得不舍得消费这种日趋高端的古粮,改为高价卖出藜麦,再外购大米、小麦等常规作物当主食。然而,与生活在现代化城乡的人不同,当地人没有足够多样化的饮食,不知道用其他食物来补充米面中缺失的营养成分,致使有些人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状况。于是,政府不得不对孕妇等高营养需求的人群予以藜麦补贴。
  武祥云坦言,目前稼祺公司藜麦产业链的市场销售以及后续环节,还没有真正打通,主要以当地政府采购和小众消费者的支持为主。“人们对藜麦的接纳需要有一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虽说藜麦在欧美很出名,当地超市中也尽可以买到,但在中国还处于推广初期,大部分人压根没听说过藜麦是什么。”
  武祥云表示,稼祺公司明年的发展重点不会再聚焦种植规模的扩充,而是要一步步填补藜麦从农田到餐桌之路上的空白。他希望媒体能持续关注藜麦,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全营养作物,这也是在帮助静乐农民摘掉贫困的帽子。
  (除署名外,本文供图为山西稼祺藜麦开发有限公司。)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