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要有“含绿量” 产业才有“含金量”
作者:王尊 刘晓娜  文章来源:重庆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16 7:42: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这三个区县对特色产业的选择有何渊源和考虑?

  在万州的五大特色产业中,特色化工的比例是占得最小的。“我们做的是盐化工、精细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小,”汪海云说,即便如此,考虑到生态原因,对该项产业的控制也很严,“今后特色化工在五大产业的占比中还将进一步缩小。”

  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利用资源优势”的命题上,开县、云阳同样也动了很多脑筋。

  “我们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产业链上下游都可以综合利用,”开县经信委经济运行科科长颜林说,开县今后还打算利用天然气衍生物发展精细化工,生产卫生陶瓷、特种玻璃等材料。同时,为下游生产汽车零部件也作了铺垫。

  协同发展

  成为彼此的配套区

  作为紧密相连的三个区县,在产业布局上有相近的特色产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万开云”板块的特色产业集群。

  同时,如何在产业打造上找准自身定位,避免彼此冲突,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的经济整合发展?

  开县县委书记李应兰认为,“万开云”在发挥集合优势集群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到错位发展,最好能从产业出发,做到为彼此配套而协同发展。

  据了解,2000年左右,万州就首先提出了“万开云”经济板块概念。近几年,“万开云”合作已有了实质性的效果。落户万州的长安跨越30万辆整车项目,有上万个配套部件,其中相当部分已由开县、云阳加工;依托万州的三峡纺织城,开县大力发展纺织企业,已与万州囊括全市纺织业前两名;云阳有丰富的石英硅矿,就地进行初加工后,半成品运到万州进行精加工。

  依托山水 四区县走效益农业之路

  商报记者 王尊 刘晓娜 实习生 黄玉熹

  翻开重庆地图,在长江以北,垫江、梁平、丰都和忠县紧紧相依、连成一片,宛如亲密的“四兄弟”。这里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新洁净的空气,适宜耕种的土壤。

  青山绿水给予这4个区县“保护生态”使命的同时,也给予了其发展农业的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态资源就是发展资本。如何用好资源,在“农产品主产区”的角色下带来发展机遇?他们的答案是—效益农业。

  在丰都,目前已基本形成以肉牛为主,红心柚、榨菜、烤烟等“1+6”的产业基地。忠县则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再加上专用粮油、草食牲畜,忠县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并且还形成了食用菌、生态鱼和中药材等辅助产业。这两县以北,便是垫江和梁平。如今"重庆粮仓"、"重庆菜篮子"、"垫江白柚"已成为垫江三张特色的农业牌。百里竹海、梁平柚、张鸭子则成为梁平的农业招牌。

  其实,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垫江、梁平、丰都、忠县虽然在特色农产品上都有所重叠。但主要的支柱产业却不同。比如忠县和丰都,同在长江沿岸、拥有相似的生态环境,但是却发展起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产业,前者是柑橘,后者是肉牛。

  目前,忠县以加工为路子,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产业链条。柑橘产品派森百橙汁步入了中南海国宴厅。目前柑橘产业覆盖全县16个乡镇、11.8万农户,仅果汁加工,每年就有2亿元产值。在丰都,“建设中国肉牛之都,让农民牵着牛儿奔小康”已成为耳熟能详的话。丰都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6年,肉牛饲养、交易和屠宰加工量要达到100万头以上,全县肉牛产业的加工销售收入要达100亿元以上。

  而梁平、垫江,也围绕自身的优势谋求各自定位,以便更好的实现错位发展。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主要任务

  1

  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

  2

  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3

  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产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

  4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观光旅游,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5

  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库区人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6

  加快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加强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实施。

  7

  千方百计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

  8

  调整人口布局,重点引导区域内超载人口向“一圈”转移。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主要任务

  1

  把黔江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

  2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3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

  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

  5

  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旅游经济强县。

  6

  建设武陵山扶贫开发示范区,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调整人口布局,重点引导区域内超载人口向“一圈”转移。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