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信阳首次野外放飞34只朱鹮 有鸟中“大熊猫”之称
作者:肖宏伟 吴彦飞  文章来源:大河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1 8:32: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图为 放飞朱鹮 活动现场 吴彦飞 摄

图为 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等待见证朱鹮飞翔蓝天的激动时刻 吴彦飞 摄

图为 在笼中盘旋热身的朱鹮 吴彦飞 摄

图为 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的朱鹮 吴彦飞 摄

  大河网讯(记者 肖宏伟 实习生 吴彦飞)10月10日上午,信阳市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育的34只朱鹮,从该繁育基地大网笼中飞出,展翅翱翔在风景秀美的信阳上空。

  据了解,此次放飞的34只朱鹮是除中国原产地以外的首次放飞,在扩大朱鹮野外种群分布范围上意义重大,这标志着朱鹮拯救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中国拯救濒危物种迈入新的阶段。省林业厅厅长陈传进、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了此次放飞活动。

  鸟中“大熊猫”朱鹮全国仅2000余只

  具有鸟中“大熊猫” 之称的朱鹮,在19世纪30年代前,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东部等地。后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加之朱鹮对客观变化了的环境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80年代初,朱鹮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据省林业厅工作人员介绍,水田面积和大树的减少、化肥的大量施用等,是导致朱鹮濒危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经过我国相关部门及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朱鹮数量已由最初在陕西洋县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了现在的2000余只。目前,全国已有7处人工繁育基地,野生种群数量超过1000只。

  董寨保护区6年成功繁育100余只

  国家林业局在2004年9月组织有关专家对信阳蕫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组评估认为:蕫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多,光照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适合朱鹮野外生存繁衍,是理想的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地。

  国家林业局2007年把17只朱鹮调到蕫寨保护区,该保护区在2008年人工繁殖出幼鸟5只,几年来,在专业技术和工作人员辛勤努力下,朱鹮数量已达到128只。

  野外放飞是培育朱鹮的最终目的

  人工繁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野外放飞。董寨保护区是除陕西省外,我国又一个朱鹮野化放归点。为更好的完成朱鹮的繁育及实现野外放飞等工作,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繁育基地于2012年4月25日开工建设了适合朱鹮生存、繁育的大网笼,在当年10月30日,2850平方米的朱鹮野化大网笼顺利竣工,网笼内模拟了朱鹮野外生存的环境,设置了池塘、沼泽、河流等。

  今年3月,董寨保护区选择34只身体健壮、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朱鹮放入大网笼,开展了觅食、飞翔、繁殖和疫病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野化训练。目前,适应性较好,各种训练进展顺利,具备了放飞条件和要求。为朱鹮野外放飞创造良好环境,让朱鹮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世代繁衍。

  相关链接:

  朱鹮裸露的脸颊红似关公,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下侧和圆形尾羽一部分呈朱红色,因外表优雅美丽,被称为“吉祥之鸟”。朱鹮喜在滩涂、水田中觅食小鱼小虾和泥鳅,夜宿高大的乔木,不迁徙。野外觅食能力、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差,野生分布只局限一个区域,易导致物种灭绝。朱鹮数量极为稀少,濒危程度甚于大熊猫,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级珍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