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体制缺失掣肘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作者:白瀛 顾瑞珍 …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9 0:16: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白瀛 顾瑞珍 吴晶晶)2000年,从加拿大留学回国创业的张先生曾意气风发地想办一家全国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公司,许多地方政府舍不得花成百上千万元建个污水处理厂,而是想要马上投资马上就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于是他转向企业污水处理,却发现很多企业宁愿被罚款,也不愿建污水处理设备。

  “这种现象很畸形,企业根本不担心污染,这在国外是无法理解的,归根结底,是我国的环保法制不健全。”张先生满脸无奈地对记者说。

  据环保总局预测,中国环保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十一五”期间(2006-2010)可望保持15%至17%的增速,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000亿元至10000亿元左右。然而相关制度的缺失却给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尴尬。

  某些不当的国家经济政策阻碍着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扬祖举例说,中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大大低于脱硫设施的建设费与运转费,而且脱硫电厂上网电价又无优惠。因此,许多电厂宁可交排污费,也不上脱硫装置。

  “环保产业的市场规范程度比较低,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在一些地区,形成了优质产品不能上市,而劣质产品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销售却能畅通无阻。”王扬祖说。

  记者从此间召开的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获悉,中国环保产业已形成包括环境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国务院新闻办今年6月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显示,到2004年底,全行业年收入达4572.1亿元,实现利润393.9亿元。

  “环保产品、环境工程缺乏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中国环保产业存在的一大问题。环保产品只可基本满足目前一般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但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说。

  在此前的全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议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王心芳坦承,目前国内环保产业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比较差。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备,缺乏监督管理力度,产业市场亟待规范。

  来自环保总局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总额约达14000亿元,比“十五”期间提高0.1个百分点。国家将实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八大重点环保工程,总投资约3336亿元。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无疑将极大地拉动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董金狮说,中国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环保资金合理利用,相关产业顺利发展。比如,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确保政府环保投入的刚性;环保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完善,能促进民间资本、非政府组织资金不断向环保领域汇集,使市场机制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此外,专家认为,需要完善的还包括环保法律体系和执法体制,有利于民众广泛参与和监督的环境司法诉讼体制,对各级官员能形成有效约束的环保行政考核体系,以及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统计体系等。

  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及标准体系,为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