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北青时评:别让错误的政绩观祸害环境保护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1 8:47:2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一条环保的硬指标: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然而,最新统计数据却清楚地表明: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日前在分析主要污染物排放形势时说,责任书不落实就是“空头支票”,最痛心的是无效劳动。

  环保需求和GDP发展速度之间的博弈,近年来在各地广泛地发生着。在原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始终非常“澎湃”。地方环保部门虽然要执行上级环保部门下达的任务,但由于编制和经费都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里,也不得不看地方政府的脸色行事,很难真正硬起来。近年来,国家从遏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源头着手,浙江、广东、上海、山东、河北、黑龙江、重庆、天津、吉林、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法规,将多项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

  这样的做法抓到了问题的关键,应该会逐渐扭转地方政府轻环保、重GDP的发展思路。然而,鉴于以往的一些惨痛的教训,鉴于一些官员打造“形象工程”的惯性,在把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的同时,也要防止一种新的倾向:不切实际地乱上环保项目,迎合“时令”的需求和上级的喜好。本来,官员喜欢出政绩是一件好事,但也总有一部分人,把政绩单纯地视为充满漂亮数字的“报表”。如果当前的形势是GDP增长率当家,那就不惜牺牲环境,给出一个喜人的GDP指标。如果现时对环保更加重视,那就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一窝蜂地大上环保项目。抓GDP还是抓环保并不重要,抓完以后的实际效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张金光灿烂的成绩单。所以,应该有必要的约束机制,保证环保项目发挥作用,避免造成新的泡沫和浪费。

  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现在却在我国集中出现了”。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国家将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九大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未来5年全国环保总投入预计将达到1.3万亿元。面对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国当前的环境科技能力还显得薄弱:基础数据严重缺乏,污染防治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就意味着,环境治理需要下大力气、苦功夫并假以时日才能见成效。这就给一些急于“事功”的官员客观上制造了很大的困难。然而,技术门槛高、治理难度大也会成为造势唬人的便利条件,弄个花架子,别人也不容易看穿。周生贤就曾指出,中国许多重大环保决策未经前期研究和充分论证,就匆忙出台,影响决策质量。

  在高速公路上,刹车失灵的汽车可以冲上减速坡实现安全制动。将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相当于使环保事业驶上了高速公路,在那些把环保当作又一轮“政绩神话”的驾驶员操纵下,很有可能车速过快,冲出路面,他们也需要减速坡。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全面启动组建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这些派出机构只受命于国家环保总局,而不需看地方政府脸色。那么,这些监督机构除了监督地方政府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承办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办工作,也应该监督地方政府的“GDP冲动”是否已转化成了畸形的“环保冲动”,如果发现了华而不实的环保项目,应该引导其及时开向减速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