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节能:谨防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恶性循环
作者:贾永青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2 8:52:5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日前,有媒体披露:“中国家纺第一镇——浙江海宁许村镇”的数十家企业公然抵制政府专门为工业园区制定的降低能耗并控制污染的规划,甚至扬言:不执行规划,无非是多消耗点能源、多增加点污染,对企业没什么影响。令人担忧的是一个如此缺失社会责任感、目光如鼠、只顾眼前蝇头小利的企业,今后还能凭借什么发展,参与国际竞争?

    一边是14家中央企业的总经理与国家发改委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一边是数十家企业拒不拆除热效利用率低的小锅炉;一边是中央三令五申严促节约能源,将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一边是单位GDP能耗的不降反升,今年上半年能耗上升8%,实现全年4%的节能目标难度较大;一边是国家利益、长远利益与公众利益,一边是地方利益、短期利益与企业利益。如此博弈,玩起了老鼠逗猫的游戏是我们最不愿见到的。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节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他说,当前电力供求矛盾趋于缓和,有些地方又在酝酿发展高耗能产业。对此必须坚决制止,防止出现“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恶性循环。

    然而发生在海宁许村镇的“公然抵制”,岂止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问题。据报道:“印染纺织行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可为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都是在海宁市众多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进行的”;“海宁市有关部门迄今还没出面拆除一台小锅炉,整个园区的污染和节能状况并没有因为规划而改善”;“在‘西风压倒东风’的对立阵局中,一个投资2.3亿元、旨在为当地治污节能效力的环保企业,一年间竟被掐住咽喉,逼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时刻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说透了,在GDP的显性政绩面前,控制能耗的硬指标显得苍白无力。

    不可否认,海宁现象绝非个例。早年,《半月谈》就曾曝光江苏金湖县为“发展地方经济”实行“一逼三创新”,并确立“招商若是零,一切等于零;项目若是零,一切等于零”的政绩观,凡完不成任务的乡镇、部门,推行“集体起立、抽掉板凳、重新组合、竞争上岗”。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金湖一些领导冒死招商,置国家政策不顾,引进明令禁止的“五小项目和污染项目”,使金湖由“鱼米之乡”几乎变成了“污染之乡”。

    然而,沉重的代价并未唤起某些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的生态环境意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国节能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同时,相关部门还将择机出台更有利于节能的优惠措施。

    面对此,企业又该拿出怎样的行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