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保创佳绩,“绿色”应可期
作者:南无言  文章来源:南方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8 9:24: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南无言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有可资发展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纵观世界发展史,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向来是一对矛盾:发展经济必然以破坏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就有了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发展与维护并举之争。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广东选择了欧美现代化模式,即先发展后治理,使得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果著称于世的广东,经受了珠水黑臭、酸雨日甚、灰霾蔽日的折磨。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政府政绩观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过机制、体制、财税政策的创新,这一困局正在破解,广东在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经济与环保同步发展的前景可期。这一前景或可由“十五”环保成绩所印证。

  “十五”期间,广东省环保投入达2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例连续4年达到2.5%以上,投入总量占全国近1/4,所占GDP比例亦远高于1.31%的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79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34万吨,比2000年新增451万吨,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6%,比2000年大幅提高28个百分点;完成烟气脱硫机组装机容量586万千瓦,在建超过1000万千瓦;建成26座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5万吨/年。六个市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珠江基本实现了“不黑不臭”以至可以畅游的目标。尤其是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依法环保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广东为资源稀缺省份,80%以上的资源来自省外、境外。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于广东而言更具现实和战略意义。 “十五”期间,广东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年广东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79和1.08,均为全国最低。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同期再降2.7%。预计今年全年单位GDP能耗可下降3%。循环经济也已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前景可观。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总的说来,我省经济的增长仍然是粗放式增长。据统计,2003年全省能源综合消费量和电力消费量分别增长15%和17.8%,均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相比,我省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偏高,我省万元GDP的废水排放量为40.2吨,而江苏为33.5吨,浙江为28.8吨,山东为19.8吨,我省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排放为7.3吨,而江苏为6.1吨,浙江为7.1吨,山东为6.7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严峻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广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省政府提出了“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全省生态与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珠三角地级以上市基本上创建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山区、粤东和粤西地区生态保持良好,50%的地级以上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比2005年降低15%。

  为实现这些目标,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已陆续制定和颁行,一些具体措施和策略已开始付诸实施。省政府从今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让社会和群众监督,年底还将完成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以确保削减目标如期实现;对一些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多且供大于求的产品,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与削减污染物总量相结合,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减排污染物的目的;2007年前全部关闭5万千瓦以下燃煤燃油机组,2008年前全部完成所有燃煤燃油发电厂的脱硫任务,新上电厂必须脱硫,同时严格控制热电联供项目;“十一五”期间新增500万吨以上污水处理能力,珠三角的乡镇和其它地区市、县和中心镇要上污水处理厂;通过技术创新,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县、镇,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城市;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实行定量考核和政府环境保护目标任期考核制度,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环境保护信用管理,以绿牌、黄牌、红牌标示向社会公布,等等。

  以上措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只要强化责任,勇于技术创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必将取得预期效果,实现绿色广东的目标也不会遥远。由于技术的制约以及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需要,在一些领域、一些局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仍将存在。这决非我们的正确选项或应有观念。我们应当树立经济强省与环境优省并不相悖的观念,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唯有如此,可持续发展才会成为现实,人民安居乐业才有根本保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