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贵州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贵阳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19 9:14: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昨日,《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是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条例》共八章七十条,包括规划与建设、保护与治理、保障措施、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法律责任等条款。《条例》将每年6月定为我省生态文明宣传月。

    根据《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逐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和集约化,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开发区、产业园区应当加强循环化改造,实现产业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完善环境保护设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循环经济基地。

    《条例》规定,对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单位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制;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单位及第一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一票否决制度和第一责任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实行单位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帅戈)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须占全省国土面积三成以上

    《条例》规定,省政府应当根据相关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资源使用上限和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并向社会公布。

    同时,各级政府应当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实行永久性保护,确保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以上。

    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必须每年向社会公布,定期公布相关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生态补偿金、生态文明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和内容等,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便利。(李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