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云南8个国家公园1年生态价值797亿元 |
作者:李婧 文章来源:云南信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15 16:46: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香格里拉县普达措国家公园。 昨日,2014年云南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普达措国家公园,了解资源利用和环境修复国家公园模式。 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多年来,云南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云南国家公园模式”。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省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 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建立了迪庆普达措和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普洱太阳河、保山高黎贡山、临沧南滚河、红河大围山等8个国家公园。到2013年底,云南各国家公园建设共计投入14.02亿元。各国家公园共接待游客2165万多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2.35亿元。2008年至今,在依法划定的国家公园区域内,云南用不到5%的面积开展生态旅游,促进了对95%区域的全面保护。 监测结果显示,6年来,国家公园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均保持在I类水质,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一级。经评估,8个国家公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每年797.3亿元。与开展建设试点前相比,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按照规划,2020年前,云南将建成12个国家公园。 普达措国家公园 5年反哺社区2500万元 当地居民能从保护生态环境中受益,自觉当起了环境守护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该公园自2006年开展高端生态旅游以来,至2013年共接待了游客6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亿元。 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由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红山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两部分构成。云南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松卫红介绍,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不同于传统林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其保护重点是要实现对园内一草一木、花甸、草甸、湿地、湖泊、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村落的整体保护。 曾经 简单搞旅游 景区险些遭破坏 长期以来,当地藏民靠山吃山,以放牧、采伐木材、捡菌子等为主要收入来源。1982年碧塔海成立自然保护区后,限制了群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碧塔海与属都湖两个景区开始发展旅游业。由于没修公路和栈道,游客需骑马穿越草甸才能进入景区,很多当地人做起了牵马生意。松卫红介绍,在草地上烧烤产生的烟尘影响到了高原脆弱植被的生长,牵马生意影响了景区秩序,也践踏了花甸、草甸和湿地,尤其是一些村民放生外来物种,会侵蚀生态资源,严重威胁本土物种。有关部门意识到,景区的发展模式必须做出改变了。 如今 发放生态补偿金 公园更美了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协调服务管理涉及2个乡镇、821户村民、3794人。为补偿公园内的牧民,按照州里的安排,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旅游反哺社区发展实施方案,从景区收入里拿出一部分来补助牧户,并给村民发放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和生态旅游补偿金,以此来调动村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在实施反哺政策的5年中,迪庆州政府给公园社区兑现了2500多万元的利益补偿金。公园社区人均收入从国家公园建设前2005年的1287元增加到现在的3189元。此外,园内环卫工人均为社区村民,某种程度减缓了社区群众的就业压力。 昨日下午,记者在普达措国家公园看到,成片的杜鹃花竞相开放,一树树、一丛丛、一簇簇,美不胜收。栈道旁,马儿在草地上自由地奔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而平静地吃着草,小松鼠在树梢来回穿梭。整个园内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游客统一乘坐环保车辆;步行栈道是采用架空设计,给动物们预留了迁徙通道。云南信息报 李婧 摄影报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