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桐庐县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模式调研
作者:沈甘  文章来源:环境生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20 23:10:18  文章录入:杨梦琪  责任编辑:ahaoxie

为更好的了解其它地方垃圾处理方式,我们“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基础设施技术建设技术集成与应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桐庐县。并且来到了两个代表性的农村进行实践调研。  

阳山畈村和双溪村的垃圾分类在桐庐县起到带头作用。两个村在垃圾处理方面有许多的共同点。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两只大垃圾桶,黄色的是存放厨余垃圾、烂水果、畜禽排泄物等可堆肥有机垃圾,绿色的存放的是塑料袋、包装盒等不可堆肥垃圾。  

双溪村与阳山畈村都有专门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处理模式几乎相同。首先将居民生活垃圾进行源头上的分类,分成可堆肥垃圾与其它垃圾两类。可堆肥垃圾主要是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进行有计划工程后变成有机肥,其它的垃圾运至乡镇中转站。我们到垃圾中转站,门关着,周围比较干净没有残留的垃圾。  

   不一样的地方是,阳山畈村的该工程通过综合利用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蜜桃基地修剪的废弃纸条,生产有机产品—黑木耳,不仅使废弃的枝条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生产出来的黑木耳附加值更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废弃的桃枝经过粉碎加菌搅拌后可制成菌棒,而废弃的菌棒又可以通过垃圾资源化处理形成有机肥作用于桃园,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循环经济。阳山畈村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的建筑属徽派建筑,给人不同与传统的资源化利用站的建筑,具有眼前一亮的效果。(浙江农林大学 环资院 沈甘报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