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文明:鱼米之乡永续“江南美景”
作者:杭春燕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8/18 9:28:3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责任意味着担当,而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希望江苏在‘率先’‘带头’‘先行’内涵中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标杆。”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赋予江苏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为江苏自觉探索生态文明的率先之路增添了强大动力。谋篇崭新蓝图

  永续“江南美景”

  “苏”的繁体字“蘇”,由草、鱼、禾字组成,很形象地诠释了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但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江苏各地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铭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对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紧迫重任;对照“两个率先”目标要求,生态环境仍是突出“短板”;对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生态产品变成紧缺公共产品;对照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生态竞争力存在明显差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如何永续山青水绿的“江南美景”?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策马扬鞭”。2013年7月23日,省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会,专题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并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5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会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江苏长远发展大计。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做到认识再深化、目标再提升、措施再加强。

  根据全委会部署,《意见》清晰呈现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力争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不懈努力,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接续奋斗,达到与“两个率先”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目标,把江苏建成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协调融合、都市风貌与田园风光相映生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生态文明规划,江苏“蓝图”不惧压力直面问题。比如,立足江苏省情,针对能源结构过重的特点,提出了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针对人口产业密度较大的省情,提出了生态红线管控;《规划》还率先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等。

  严守生态红线

  试行绿色评估

  也从过去“盼温饱”发展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升级为现在“求生态”,这一切,都要求发展的理念、路径乃至细节都要随之而“变”。

  2013年8月,我省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确定了15类红线区域,全省共划定779块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红线区的陆域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2%,其中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严禁有损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如何让图上的红线落地“有声”?省长李学勇专门带队赴基层督查调研,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集“管、补、用”为一体的配套机制—— “管”,强化监管考核,对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不力的,将给予取消年度考核奖励资格等处罚。“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2013年年底《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出台,当年拿出省级补助资金10亿元,而今年,这笔资金增至15亿元。“用”,就是发挥红线规划的作用,环保部门在项目审批时,第一件事就是对照生态红线规划,对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放行。

  保护与发展,因此明晰了二者的边界。副省长许津荣表示,率先划出“生态红线”,目的是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功能的破坏,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各界关于“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评定政绩的偏向”呼声越来越高。今年3月,全国首份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研究发布的绿色发展评估报告,在江苏发布。这份报告对全省及13个省辖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评价体系简单说是‘两个减法’和‘一个加法’”。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介绍,“两个减法”指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而“一个加法”则是指生态效益,能够提供生态产品的因素都作为正向贡献纳入评估,比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的比例、林木覆盖率等。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