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森林中国·2014中国生态英雄”30名入围者事迹摘要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20 21:40: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25 游 云(女)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教师 游云是1984年深圳建设初期随父母迁入的“深一代”,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是一名教师,出于对红树林的热爱,她将买房子的钱用于中小学环境教育读本——《走进红树林》的创作、出版和印制,只为尽快让红树林这张生态名片被所有的中小学生熟知。这本教材除了向公众推广和作为深圳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之外,还被广泛用于一线教学。迄今为止,游云老师的《走进红树林》及《观鸟观自然》等系列生态教育教材已被深圳市近百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配套教材或地方校本教材。越来越多的深圳中小学师生认识到红树林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以红树林这一本土环境资源为主题的生态教育,隶属于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的“游云——红树林生态教育特色教师工作室”,于2008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在,但我们一定能够影响未来!”她说。 ![]() 26 琚正茂 河南省博爱县柏山镇村村民 琚正茂用15年时间绿化了河南省博爱县柏山镇的350亩荒山。 柏山镇曾经满是荒山秃岭,村人要想多挣点养家糊口钱,只能靠山吃山——开山放炮,砸石煅烧,制造污染大、价格低廉的建筑水泥,聊以补贴生活。当时,35岁的琚正茂就是其中一员。1988年,一次开炮时,琚正茂出了事故,眼睛失明,左手小指没了,无名指也不能动了。又赶上连续6天暴雨,他家里的房子又塌了。多亏当时村委会带着全村人给他捐款,县政府还捐给他盖房子用的钢筋水泥,乡亲们帮着他把房子重新建了起来。琚正茂下定了一个决心——他要报恩。1999年,县里号召大家向荒山进军,鼓励村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还免费提供树苗。琚正茂承包了一座面积350亩名叫“马骡山”的山头,这是名副其实的荒山,没有路,没有水,遍山石头。经过不懈的努力,琚正茂从最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挖坑,到后来3分钟就能挖好一个坑,并且长宽深准确得好像用尺子量过一样。 ![]() 27 翟天庆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副局长 1981年,陕西洋县境内发现了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这一发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朱鹮成了中国鸟类的宝中之宝。两年后被调入朱鹮保护站的翟天庆更是对此格外关注。他一头钻进朱鹮巢区,爬高山、钻密林,不顾虫叮蚊咬、毒蛇的威胁,驻守观察棚,一待就是3个月。经过他苦心观察,不但揭开了朱鹮最早参加繁殖的年龄,还研究了朱鹮繁殖的生态规律,他的这项研究首次填补了国内外朱鹮研究史上的空白。 如何繁殖朱鹮的问题解决了,怎样防御朱鹮天敌的问题却又困扰着翟天庆。他和村民们详细座谈,拟定了“刀片夹、伞形罩、塑料薄膜、安全网包围巢树杆”的天敌防御研制观察方案,于1994年全面推向低海拔各巢区推广应用,蛇等天敌得到有效防御,朱鹮繁殖成功率由1993年危害后的10.7%提高到1994年防御措施采取后的80%。 ![]() 28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青年团队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好鹦哥岭的热带雨林,有利于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保护区周边有7个乡镇,社区人口18000多人,多为黎族和苗族。如何让当地民众转变“放火烧山种稻子,拿起猎枪打猴子,砍下大树换票子”的生活方式,是鹦哥岭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 鹦哥岭团队联合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开展了广泛的环境教育、生态农业示范等工作。他们把积极的团队、灵活的机制、参与式的社区作为保护管理核心,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鹦哥岭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如今,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管护队伍的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鹦哥岭已经成为海南省林业系统一面旗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2012年以来,团队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海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 29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塞罕坝,风沙蔽日,草木稀疏。1962年,林业部决定在这里建立直属国营林场,随即从全国18个省(市)调集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工人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建设大军,拉开了创业大幕。这里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于一身。塞罕坝创业者们在年均积雪7个月、一年有120天零下20℃以下的恶劣气候环境下,不断改进技术设备,逐一攻克育苗、机械造林和人工造林各个技术难关,同时战胜了57万亩的“雨凇”灾害、12万亩的特大旱灾,终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从1962年至1982年的建场前二十年,塞罕坝人在这片沙地荒原上共造林96万亩,总计3.2亿余株。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1.4%提高到了80%,每年涵养水源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30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立于1980年,1983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研究中心主要围绕大熊猫的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的饲养、繁育、疾病防治、生态、生理生化、内分泌、遗传以及野化放归等领域的研究,实现长期保存该物种的目的。 在多年的科研攻关过程中,研究中心全面攻克了长期制约圈养大熊猫繁育中“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及“育幼成活难”三大世界性难关,实现了圈养大熊猫种群的自我持续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也一直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整合科研技术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国内间的科研合作。在圈养大熊猫种群实现自我维持的前提下,在多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提高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提高大熊猫育幼成活率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多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野生动物保护类奖项。中心还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学术专著和400多篇科研论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