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红色目录再拉响中国生物濒危警报 |
作者:叶晓婷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6/30 19:00: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201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京召开 红色目录再拉响中国生物濒危警报 ◎本刊记者 叶晓婷
中国仅于1976 年和1987年,在云南和吉林各采集到一具赤颈鹤标本,此后30余年再无记录,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属于“区域灭绝”一级。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5月22日是联合国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在北京举行的“201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再次拉响了中国生物濒危的警报。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代表参观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在行动”主题展览。 叶晓婷/摄 保护生物多样性迎来机遇 5月22日,“201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环保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举行。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会上介绍,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他说,这一主题揭示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高度契合。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人类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从而威胁生态系统。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但由于年末与很多节日时间冲突,为确保该国际日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2001年5月,第5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
中国脊椎动物濒危数据 我国除海洋鱼类外的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的物种共计932种,4种脊椎动物已灭绝。 曲径/制图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迪亚斯在“201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致辞表示,人们常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退化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实,还必须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机遇。它保障了人类所需的粮食、纤维、燃料和医药等基本物品。与此同时,它也可以为民众提供各种有益的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的成本低于人类工艺性的解决办法。森林保护供水,减少了干旱的影响;湿地调节了洪灾,健康的土壤增加了可供作物利用的水和营养;生物多样性通过长期的碳封存,发挥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迪亚斯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今年是一个重要关头。一个高级别的联合国首脑会议将在纽约举行。届时,各国政府将通过一个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以取代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其中,这为把生物多样性纳入决策主流提供了重要机会。
小溪洞杜鹃是被子植物,杜鹃花科,产于江西西部,花萼呈杯状,花冠为漏斗状钟形,属于灭绝等级。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2020年目标中国提前完成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历届政府都在努力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陈吉宁部长说,我国政府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2010年,我国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高决策机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启动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企业与生物多样性全球伙伴关系进程”等。 陈吉宁介绍,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建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其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完成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此外,政府力推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近10年来,中国森林面积净增长10万平方公里,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1%,修复红树林等退化湿地2800多平方公里,实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封育保护面积72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陈吉宁强调,我国动植物栖息地大量丧失和碎片化、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仍面临严峻挑战,任务艰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