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色供应链”助力"珠三角产业模式"升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ChinaByte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3 14:58:0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珠三角要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但面临土地、电力等资源紧缺和人力成本上涨的"瓶颈"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近来流传着一种论调:珠三角制造业已经遭遇"天花板"之困,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悲观?答案是否定的。神州数码创新"绿色供应链"在珠三角地区展露头角,为这片热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着"珠三角模式"从"加工"到"制造"到"创造"的升级。

  辉煌下的危机

  "珠三角一塞车,全球就断货"。珠三角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港澳以及东南亚紧密联系,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直接参与了国际产业链。但是这种模式却在战略上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偏颇:

  引资主要是来料加工模式,相当于"世界工厂"的搬迁,既没有紧紧抓住引资的本地消化和孵化再创新,也没有考虑国内需求与市场。

  "世界工厂"承接的是国外产业价值链中的中低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依赖从农村走出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维持低成本,以"赚中国工人的钱"崛起。

  在生产上,依赖粗放的增长方式,发展轻工业。多为低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形成了依靠政策优势与地理优势,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模式支撑了珠三角地区快速地崛起,创造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和快速工业化。但是,经过2 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依然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增长路线,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方式继续占领着主导地位,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是悬在头上的两把利剑。

  尽管机器在彻夜轰鸣,但大珠三角20多万制造企业在空前繁荣中不得不面对"天花板"困局:原有集粗放型及外源型于一身的旧有经济模式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虽创造了珠三角经济昨日的奇迹,却束缚住珠三角经济未来发展的脚步。

  "内困外忧"下,珠三角模式已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摆在珠三角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走产业升级的道路,从粗放型加工到精细化制造,再向制造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要么被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所取代。事实上,珠三角制造业正在朝越南等国梯级转移。难道珠三角真要面对制造业的空壳化导致整个区域的衰退?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