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滇池治污如何走出困境
Eedu.org.cn 作者:田砚君 张…    资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9
 

  与污染并行的治理

  近十多年来,滇池成为当地政府最为纠结的难题。

  污染没有停止,治理也不曾停止。

  今年6月初,云南省政府透露,滇池水污染防治理工作,主要从1993年云南省政府“滇池治理现场办公会议”开始,至“十五”末,滇池污染治理共投入资金47.62亿元,其中污染控制类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75.8%,生态修复类项目占8.8%;资源调配类项目投资占10.7%;监督管理类项目占0.6%;科技示范项目占3.0%;其它投资占1.1%。

  “九五”期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是对滇池流域的主要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对城市污染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十五”期间的滇池治理工作侧重工程性治理,加大控制污染物总量,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大了滇池污染治理力度。完成了《滇池“九五”计划》12个续建项目,完成了《滇池“十五”计划》31个子项目。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经对项目梳理后,《滇池“十五”计划》的完成率为77.5%,开工率达95%。

  截至目前,《滇池“十五”计划》的6项考核指标(包括8个具体内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0%以上;城区垃圾清运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沿湖村镇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率达到60%;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湖滨带生态恢复与建设3.3平方公里以上、建立草海水生生态示范区3平方公里;滇池沿湖周边2公里范围内禁止或限制化学农药和化肥、流域其它范围限制使用,除“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尚未实现外,其余考核指标基本完成。

  与一系列令人乐观的指标相反的是,滇池的污染治理收效甚微。

  2006年,云南省政府曾责成省发改委、省

  环保局、省经委等多个部门对滇池水污染进行全面调查,成立了8个调研组,历时4个月,最终形成15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和多个相关技术报告。

  调查中发现的基本上都是坏消息:调研组第一次摸清入滇池主要水系为12个,主要入湖河流29条全部被污染,监测的19条入湖河流,90%以上水质均为劣5类。

  调查组的研究人员此次发现,入湖的河水基本上是有水皆污,入湖的污染物比较大规模治理前有增无减。昆明市虽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但是由于城市管网的缺陷,处理的污水其实不到50%;与此同时,由于多头管理和部门利益,供水、排水、集水、治污等部门各自为政,“龙多不治水”,大量生活污水入湖,雨季时期的城市泄洪也造成混流,都汇入滇池。

  2000年的夏天,本报记者对滇池污染进行采访调查,所了解的污染症结与今天无异。10年花了47亿元,治污却停步不前,问题出在了哪里?

  技术、资金、政策的争议

  目前,每天在滇池的外海边上,有5条清藻船作业。每条船上都有四五名工人将富有蓝藻的水体抽到一个密闭的排水管道里。记者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了解到,这些清藻船是2001年投入使用的,在每年3月下旬、天气变热、滇池蓝藻爆发时作业,抽取富藻水。今年从滇池外海抽出的富藻水已达到了81.6万立方米。

  蓝藻,只是让我们看到了患上生态癌的滇池的症状表象。

  目前世界上无法根治蓝藻,机械船抽除富藻水,只是对蓝藻泛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杜绝蓝藻,惟一的办法是改善水质。

  改善水质又何尝不是治污官员和技术人员所企望达到的目标?只是,目标对了,选择的路径未必就对了。

  争议来自资金、技术派和政策派。

  认为只要资金到位,舍得投入,就可以从根本治理污染的观点,显然认为科技就是最大的推动力。

  环保专家刘军认为,只要技术措施对头,推广到位,就可以治好滇池。他认为,云南正在酝酿给滇池动“大手术”。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于近日正式开工。此项工程包括在流域内新建第七污水处理厂;对现有9家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扩建,进一步提高出水排放标准,新增污水处理规模每日43万立方米;铺设主城东南片区截污干管和整治11条主要入湖河道;将建设和完善昆明主城区的整个排水系统,铺设污水、雨水管道351公里,新建3座污水泵站和4座雨水泵站,扩建雨污泵站两座。据说这些工程完工后,昆明主城入滇池的污染物削减率将达70%。同时,“云南滇池污染治理的项目”课题组近年来一直研究通过种植水生生物、水体过滤等科学方法帮助滇池进行生态恢复。我相信这是一个好办法,用生物吸收富营养化物质,就可以逐步减轻滇池污染。科学技术才是治理滇池的真正良方。

  刘军乐观地认为,只要这些工程真正建起来,技术手段真正用到位,滇池就一定能治好。

  云南省的某重要官员也持同样观点。他说治理滇池的思路已经清楚,如果治理投入的资金少,时间就拖得比较长,而且实际上治理的难度就更大。因为流进去污水多、淤泥多,实际上越是投资少、越是见效慢,越是时间往后拖。

  持此观点者认为,滇池急需巨资投入“动手术”。他们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是恢复环湖生态,抓好环湖切污。“流进滇池的有20余条河流,要对它们进行处理,不能让污水再流到滇池”;二是要找到水源,给滇池补充水。“要采取工程治理的措施,没有大量投入根本不行。比如切污,要把所有进入到滇池的各种工业的、城市的、农村的污染切除掉,就需要大量地修筑各种管道,才能够切污。”

  问题是,如何让措施保证我们到达的是现实的此岸。政策派针锋相对。

  政策派人士认为,“巨资”投入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日前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投资总额为38.7亿元,是迄今为止滇池治理投资最大的项目。据悉,昆明市近期还将成立滇池环保基金,接受海内外援助及捐赠。同时,将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和融资体系,强化规划、土地的导向作用;对即将建设和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在逐步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的同时,积极推进BOT、TOT等方式投资。

  环境专家万辉认为,污染治理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政府的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责任感,技术在政策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要实现治理目标,各级地方政府不能仅仅将目光投到环境技术领域,期望仅靠环境技术手段达到恢复河湖生态之目的。专家指出,滇池治理步伐缓慢,环境技术并不是主导因素,主要是因为“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滇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修复和重建难度大;缺乏稳定的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及有效的融资机制等”。

  对于刚刚开工的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些专家并不抱乐观态度。他们表示,流域治理有其自身的规律,技术的进步不是万能的,很难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技术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解决自己境内的河湖污染问题也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滇池治理过程中,我们也几乎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治污技术,但滇池污染积重难返。

  即便这项浩大的工程完工,入湖污染源也仅控制了70%,剩下的30%照样长驱直入,何况都还是理论数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污染问题。

  作为佐证,记者查阅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的规划》。这份《计划及规划》详细论述了关于滇池流域两个重点保护区、6个重点污染整治区域的划分,以及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的总体安排。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重视湖泊生态修复和内源治理,坚持工程治理和管理措施并重。

  今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召集省发改委、环保局、建设厅、农业厅、水利厅等部门以及相关片区负责人召开滇池治理和保护的专题会,会议研究的滇池治理规划已经制定到2020年,会议持续了4个多小时。

  他们首先要面临的现实是,上一份规划所制定的目标基本上落空。

  其间原因林林总总,一团乱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