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70年代之后,农民不再使用这种“天然肥料”,而是开始使用化肥。化肥中的氮磷溶解在水中,流入河流湖泊,成为蓝藻孳生的最好养料。
80年代之后,太湖沿岸湖面养殖,餐饮经营,工业企业加剧了湖水中氮磷的含量。“那会儿太湖水就已经有些绿了。”周圣东说。
化肥、工业排污等孳生蓝藻的污染源不仅仅来自无锡。20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沿岸,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4个地级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3个地级市;此外还有30个县。这些县市都经济发达,其中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有1座,500万以下的城市有4座。太湖承受了这些县市绝大多数的排污。
“说不准哪里污染严重,就形成了污水团。”周圣东说,“这些污水团会像太湖上的幽灵,随风漂荡。”
据无锡市气象局介绍,今年春季,江南的风向从偏北风转换到东南风的时间早于常年近一个月,太湖湖面大量繁殖的蓝藻在风力的作用下聚集于太湖西北岸的浅水摊,并死亡、堆积、迅速发酵、变臭――而这个方位正是在无锡。
“无锡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因为别处漂来的蓝藻而影响了无锡当地的水质。”无锡市宣传部副部长李建秋说。每年春夏在江南刮的东南风很容易将蓝藻推向位于太湖北部的无锡。
“这需要环太湖相关省、市在太湖水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联手推进、共同应对的整体行动。”李说。
在6月11日的国务院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谈会上,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都纳入到了防治污染的行动之中。
而记者在翻阅今年四月份的一份当地报纸时发现,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当时就在一次座谈中就指出:“长三角合作首先是流域发展合作,就目前来讲,我个人认为最直接的应该是太湖流域治理方面的合作。”
但是,太湖沿岸的市县排污可能还只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
“中国地势属于西高东低,在长江上流由于地势高,水流急,氮磷不容易沉淀,到了下游,地势平坦,水流放缓,氮磷就有了沉淀的机会。” 谢平说。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水势平缓,成为了长江中氮磷的沉淀之地。与之相似,同为长江下游,水势平静的安徽巢湖在6月10日也出现了蓝藻爆发的情况。
无锡和巢湖在蓝藻爆发后都一度加大引长江水入湖的措施,以求确保湖水水质的改善。
“引长江水入太湖的那十天,我监测到的水中的藻类细胞少了10倍。”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一个工作人员这样说。
未来
“这会不会是环保史上的一个转折?我们算不算见证了这个时刻?”无锡市市民陈相开玩笑说。他的日常生活已经被这次“水危机”改变了些许――在他家中,装上了两套净水装置,“一套是德国的,一套是美国的。”
影响将不仅仅局限于此。
自来水厂于江阴,取水长江的计划正在实施中。“我们都盼着能够喝上长江水呢。”
而锡东、贡湖供水水源地取水口为中心2公里半径内的现有工厂和居民都要搬迁,以保证水源地的生态能够得以修复。
更多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将被关闭。按照无锡市的规划,在2008年以前,将关闭727家;到2010年,所有的规模以下化工企业都将关闭。
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村落和传统种养业也都将撤除。取而代之会出现的将是沿湖200米左右的生态景观带。
……
这些即将到来的影响都写在名为“6699”的治理太湖保护水源行动的计划之中。而这一行动才刚刚开始。
5月28日无锡“水危机”之后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1、 自来水水质强化处理。在国家级专家指导下针对不同水质进行技术处理,以确保饮用水水质的达标和持续稳定。同时24小时监测水源地水质情况。
2、 打捞和阻挡蓝藻。设置太湖蓝藻拦截和阻隔设施;发动沿湖地区和单位对所处水域的蓝藻进行打捞,打捞出的蓝藻由专业队伍组织回收、处理。
3、 调水引流。严格控制河道污水进入太湖。保持大流量“引江济太”,保持100-240立方米/秒调水流量和合理的引流量。
4、 人工增雨。实施突击性人工增雨,有效增加太湖水量。
5、 保证净水供应。迅速外调纯净水,优先供应学校、医院、福利院、国防等重点单位和扶优济困对象;加强对纯净水销售的价格监控、质量监测。
无锡是政府未来几年内采取的长效措施(清源)
1、 贡湖水源地取水口优化和延伸,于2008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2、 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2007年7月底前开始实施清水渔业工程,完成清除定制渔具工程;2008年6月底完成生态植物种植工程;2008年底完成贡湖、锡东供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现有工厂和居民的搬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