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郑州市东风渠引黄工程正式开工。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东风渠引黄工程开工拉开了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的序幕,酝酿多年的水系规划正进入实施阶段。
据悉,《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报告》已在近日通过专家评审。它分三个阶段实施,2008年年底前,中心城区河渠实现水通、水清;2010年年底初步形成城市生态水系网络;2020年,整个水系将连通起来,形成河流湖泊相连、地上地下相通、可以循环的活水系。
开挖南运河
据规划,黄河水将是郑州生态水系的主要水源,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再生水为补充水源。
北部四河渠,主要通过花园口引黄泵站、邙山泵站、南裹头岗李水库3个黄河水源和五龙口、马头岗2个污水处理厂输水。
南部金水河、熊儿河、七里河、潮河等四条河由于缺少水源,需要通过开挖南运河引水。它西起西流湖南端附近的柿园水厂,中段与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贴近并行,东至潮河,全长约16公里。水源来自邙山提灌站的黄河水和五龙口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
郑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张中锋介绍说:“初步的方案是,从邙山提灌站来的黄河水先注入西流湖,然后利用附近五龙口污水处理厂通往金水河的中水管道,将黄河水和中水一起输入南运河。”
据了解,金水河、熊儿河、七里河之间以明渠沟通,七里河至潮河段由暗涵沟通。
拆除硬化河底
与以往郑州市治理河流水系不同的是,这次规划整治着力恢复水系的自然生态。
按照这一理念要求,郑州市将对河道多样化改造:
将已取直的河道改弯,并使河道呈现丁槽状等多种形态,为水生动植物创造栖息环境;
拆除或部分拆除金水河、东风渠等河渠的硬化河床,恢复原来的泥土河床,使河床透水透气,能自然生长出水草,以恢复河水的天然自净功能。利用堆石、覆土、种植、局部开挖等手段,再造急流、回水、空隙、深潭、湿地,把河底改造成多样化的动植物栖息地。
恢复河湖周边生态环境。在河道两岸种树植草,形成沿岸绿化带。对河岸硬化过的河流,将对河岸进行打洞,局部拆除硬化层,植树种草,恢复岸坡绿色。
滨水景观三绕绿城
在《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报告》中,滨水景观建设占了很大篇幅,其核心内容是要在郑州构建三层水环境景观网络:
第一层为城市外围“绿色”生态防护体系,起到涵养水源、阻挡风沙、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第二层为“蓝色”河湖水域体系,以东风渠、七里河水域为主构成,营造亲水宜居空间。第三层为城区串珠式水网体系,以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及龙湖、龙子湖构成城区水网,形成与各公园水面贯通的城区水域。三层水环彼此沟通,具有供水、排水、调洪、蓄水和生态功能。
郑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张中锋介绍,郑州还将在沿河湖带建起以公园、文化广场、小游园为主的沿岸景观区,如在十七里河上建立中原首个水文化广场。[本报记者徐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