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辽宁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5 |
|
近来,矿山生态恢复作为公众关注的话题逐渐升温: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矿区生态恢复与治理作为东北地区生态建设重点之一。辽宁省在生态省建设规划中特别指出:要以8个重点煤矿区、8个有色金属矿区、重点风景名胜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经济开发区周边、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关停矿山为重点,全面开展复垦还绿和自然景观修复,并提出“到2010年,现有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率达到30%以上,新增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率达到80%以上”的具体目标。
众所周知,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修复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如何在这项工作中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操作,让荒凉的矸石山、尾矿库、排岩场重披绿装,为多方人士所关注。8月24日,辽宁大学原副校长、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董厚德教授在抚顺西露天矿北帮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工程现场,就这一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特别谈到了运用生态理念和手段修复矿山生态的几项原则。
生态效益居首位——— 乡土化自然式原则
如果不是经过介绍,看不出这里在今年早春的时候,还是一片狼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到处都是。在两万平方米的矿山生态恢复试验区内,各种树木参差错落,地面上野草覆盖了深达数米厚的砖头、水泥、垃圾、矿渣。身处工程现场的董厚德教授说,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与传统的园林绿化工程有所不同。它的每项修复工程都应当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设计,采用生态技术进行实施。
之所以要进行矿区生态恢复,是因为相当多的矿山会引发地面塌陷、滑坡、地裂等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山产生的废水直排河流,废渣堆产生的污水使土壤板结,并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矿山产生的有害气体使矿区大气环境重度污染。这样的背景决定了在矿区生态恢复工作中要将利用植被的生态功能价值放在第一位。
董教授认为,矿山地质环境复杂多样,稳定性差。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除个别地点建成公园景观外,绝大多数地点应该按照乡土特点进行生态设计,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物,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植物群落,着眼于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而不刻意引进观赏植物,追求所谓公园式的景观美。
他说,仿照当地的植物群落构成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植被。为此,他和同事们曾在试验区的新植林下撒了一些当地林间的原地土和陈年的枯枝败叶,希望能将原地的土壤微生物带到这里。
师法大自然——— 因地制宜原则
我省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发历史悠久,矿区的历史生态欠账也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董教授认为,矿区生态恢复的因地制宜原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辽宁省地处三大植被带的交会区,东西南北中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区内,地形高低、坡地朝向、矿山废弃地基质的特性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矿区生态修复,建植植被时要因地制宜和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建植不同的群落。在植被修复时,水平空间布局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垂直空间布局上要林灌草相结合。在土层薄不能种树的地方,种草可收到较高的生态效益。对土壤、水分条件适应的局部地区封育起来,利用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恢复生态环境就更为理想了。
矿山闭坑后,其采场、排土场、排岩场和尾矿场中存在大面积的裸岩、裸石和裸沙,直接植树种草十分困难,但是可以巧妙地利用当地的气候生物生产力,按照当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在裸地上先建植先锋植物群落,再采用生态技术,使其演替速度加快,促进其演替进程,提前实现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物群落。比如,在大块的裸岩、建筑垃圾边,种植爬山虎等攀缘植物,在坡度过大,土质非常瘠薄的地方先覆上草帘子和枯草,逐渐营造适宜植被生长的局部环境。过一段时间,攀缘植物会逐渐覆盖裸岩或大块的建筑垃圾,生命力顽强的小草也会在陡坡上生根。
拒绝污染转移和物质浪费——— 循环利用原则
目前在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修复过程中,不少地区将各类垃圾和废弃物清除外运,同时运回大量客土对原地进行覆盖。董教授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这种方式进行修复,必然严重破坏异地生态环境,因此是不可取的。矿山中废弃地的类型多、组成复杂,有的地段甚至堆放大量的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在生态修复时应当遵循循环利用原则,将废弃地中的所谓垃圾和废弃物全部就地处理消化加以利用,不应转运到其他的地方。
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时无疑需用大量的水。董教授认为,应当将修复区内的天然降水收集蓄存加以利用。如果能根据地势高低,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作动力,对雨水进行多级利用就更为理想了。
循环利用原则意味着一方面不(或少)覆盖客土、不破坏异地环境,同时也意味着就地取材,尽量少用客土,选择当地品种,恢复植被。在这两万平方米的试验工程上,随形就势、就地选材修了200米生态步行路,砖块都来自当地废弃的建筑垃圾,草是耐旱、耐瘠薄又耐踩踏的辽东结履草,翠绿的草尖从砖缝隙中伸出,生气勃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