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org.cn 作者:陈潭 资讯来源: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9 |
|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透露,环保总局将通过六项政策措施,控制新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禁止有毒有害物质向环境排放。严格钢铁、化工、石化等行业准入条件,控制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对环境违法突出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9月17日东方网) 近几年,我国水污染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各地水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工业和城乡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居民饮用水安全存在严重的隐患。尤其是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大规模暴发,则向我们表明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到了必须痛下决心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地区对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多的追求经济提高,盲目追求GDP增长,不惜引进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当前的环境问题不会有大的改善。 不可否认,环保总局将通过六项政策措施,控制新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对环境违法突出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环境。但是,笔者一直怀疑,国家环保总局的这次“杀手锏”,能否遏制我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把住新污染“闸门”,改变一些地区“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应该认识到,“区域限批”已经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在很多环保官员看来,“区域限批”已经是环保部门最后的杀手锏。 由此来看,国家环保总局动用这最后一道“杀手锏”,无疑向我们表明我国水污染严重程度。环保总局的这道“杀手锏”能否奏效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败。很明显,把环境保护如此重大的问题寄托到“区域限批”这道“杀手锏”上是不明智的。虽然“区域限批”这项制度在短期内能改善一些地区严峻的水污染,但从长远来看,这道“杀手锏”很难撼动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轻环保”的发展观念,进而遏制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其实,从近几年国家下大力气花巨资治理水污染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的治理程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程度。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没有彻底地改变唯政绩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充当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 另外,“区域限批”这项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官员敏感的环保责任神经。一直以来,加强水污染防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是人民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然而,这种美好的承诺却被一些地方政府一次次的践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去考虑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是以牺牲人民利益和地区环境为代价,以到达发展地区经济,提高个人政绩的目的。可以看出,环保总局的这最后一道“杀手锏”没有从源头治理水污染,没有处罚相关失职官员。 面对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政府必须保持住应有的警醒。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机制,加大对失职官员的处罚力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当中,必须让官员因环境保护问题触动其敏感的神经。另一方面,加强对地区环境保护的监督,尤其让公众参与监督,才能让各地政府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