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org.cn 作者:刘元旭、…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7 |
|
 天津市于桥水库上冒着滚滚黑烟的采沙船在作业中(2004年8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 摄
防污面临掣肘因素 亟须采取措施以保障供水安全
近年来,天津为保证“城市水缸”的水质进行了大量投入,2002年启动了总投资达24亿元的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重点整治库区周围环境、取缔网箱养鱼和建设供水暗渠等。
然而,由于遗留问题和境外来水污染防治缺乏联动机制等因素,入库河流沿岸企业排污、水库周边大量餐馆住宿场所和10多万百姓生产生活对水库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04、2005年的监测显示,于桥水库分别为中度和轻度营养化。200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水库挥发酚超标0.5倍。
周勇坦言,于桥水库近几年出现富营养化主要是污染物氨氮和总磷增加,导致水草繁殖迅速和微生物增多。
据了解,1996年于桥水库干旱多年后遇到大洪水,曾大面积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大面积腥臭。
这一点正是环保专家所担忧的。徐华鑫教授说,尽管近几年水质没有出现大问题,但库区内地势较高处积攒有大量垃圾,一旦被强降雨形成的坡面洪水冲刷下来,将给水质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当前水库水在输送过程中基本可保证不再出现“二次污染”,但源头污染控制难度很大。闫学军、周勇等人说,于桥水库三条支流地处河北境内,跨省域污染控制难度很大,需要两省加强协调沟通并建立联动污染防治和执法机制才能解决。
此外,水库建设时受资金制约没有迁移而临湖而居的大量百姓生产生活污染以及对旅游业的依赖也是个棘手问题。徐华鑫教授说,库区周围山多、土地贫瘠,取缔了网箱养鱼和鱼池养鱼后,旅游业成为当地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收集系统,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于桥水库水域面积小,水库自净能力差,更容易被污染。”徐华鑫教授担忧地说,“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天津‘水缸’有可能变成第二个‘太湖’。”(刘元旭、刘海峰)
上一页 [1] [2] [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