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
对垒双方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和它体内的各种“毒素”。
这场战争,也很残酷。
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在黄河的枯水期,渭河的水量要占到黄河水量的一半左右,其水质如何,直接决定着黄河的水质。可各种“毒素”使渭河作为地面水丧失了水体的基本生态功能,属劣五类水,渭河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污染源。
但这远不是战争的终结。
今年9月,一份最新的报告显示:渭河体内的“毒素”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减。
这一切,源于一场正在进行的渭河污染专项治理战……
在陕西境内,沿渭河向西,在潼关渭河入黄口,有一个特殊的监测点。
这是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设在渭河上唯一的一个水质监测点,它坐落于渭南市潼关县高桥乡吊桥村。这个无人自动监测点的数据,每日直接上传至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总局通过这些监测数据,掌握渭河水质的整体情况。
而正是这个数据,曾让陕西多少有些抬不起头来。
因为监测数据表明,渭河里的各项污染物含量都严重超标,2005年全年监测的氨氮最高值是13.8毫克/升,最低值是2.65毫克/升,超出地面水国家五类水标准的5.9倍,按照规定,五类水已不能与人体接触。而渭河入黄处已发黑发臭的水体,可以和排污口相比,属于劣五类水。渭河作为陕西的“母亲河”,也被称为“关中下水道”。
然而,转变也在不经意间来了。
今年9月,一份有“特殊分量”的技术报告出炉。这是渭南市环保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耗时3年,以周为单位,一方面以潼关吊桥水质自动监测站提供水质浓度数据;另一方面则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设在渭河入黄口上游73公里处的华县水文站提供渭河流量数据,用渭河流量的测定值对应水质浓度,配以相应的公式,得出了过去3年较为准确、科学的渭河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的排放量。
数据显示:2005年渭河的高锰酸盐指数排放量为79757.5吨,2006年为60175.2吨,比2005年削减19582.3吨,削减率达24.6%。2007年1~8月,排放量为32455.7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9.2%。
目前,渭河(陕西段)要彻底摘掉“劣五类”的帽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数据,足以让投身于渭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人们备感欣慰,“我们所做的工作没有打了水漂”。
渭河的尴尬:上游缺生态水 下游多是污水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流经甘宁陕三省(区),全长818公里,在陕有502公里,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市(区),在潼关注入黄河。渭河在陕西境内的流域面积为6.71万平方公里,占陕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和65%的生产总值,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污水常年超量排放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镇生态环境的“负担”日益加重。前几年,渭河沿途,大大小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于河岸上,宽宽窄窄的水沟排放着臭气熏天的污水,渭河里时时漂浮着白色垃圾。而生活污水仅是造成渭河污染的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几年前,渭河沿岸的排污渠、排污口绵延不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向渭河,使得渭河污染加剧。
有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渭河下游段接纳的废、污水量为每年4.65亿吨,到2000年已增至9.57亿吨。2000年以后,渭河每年要接纳陕西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
专家指出,渭河水质恶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污水常年超量排放。渭河水的严重污染,就是一些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有而不用的化工、造纸、印染、酿酒、果汁和制革等严重污染企业,对利益的追求而不顾环境恶化造成的结果。
指标数据中凸显尴尬
省环保局渭河办有关负责人岳洪环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造成渭河污染的三大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极度匮乏生态水。但按照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全部达标的“理想状态”来看,依旧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尴尬。
依照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来说,如果沿渭所有的造纸、果汁等企业全部达标排放,其COD排放量的范围应该在450mg/L~100mg/L之间;城镇生活污水一般的COD排放量在300mg/L左右,如果全部处理达标排放,其COD含量是60mg/L。
可情况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想。
据了解,在渭河上游宝鸡峡段,枯水期大概有六七个月,即使是在丰水期,水的深度也就十几厘米。而每到枯水季节,渭河干流上游入境水全部被引走用于灌溉和发电,下游除有极小量的南山支流汇入外,没有其他生态水输入。于是,渭河中下游河段流淌的基本上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即使这些废水全部按国家的行业污水标准达标排放,由于缺少生态水稀释,照样是超过劣五类的污水。
上游缺少新鲜的生态水,而下游满是“污水”,此种尴尬境地让人始料不及。
解决渭河污染,只有在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治理的同时,解决生态水的问题,多管齐下,方能最终彻底解决渭河污染。
名词解释 COD:即化学需氧量,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将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量。它反映了水体受到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COD越高,污染越严重。
渭河的将来:6年治理将解决黑臭问题
早在2004年9月,陕西省就通过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确定要从2005年起至2010年,利用6年时间开展渭河污染专项治理工作,基本解决渭河黑臭问题。
头3年 遏制污染加剧趋势
2005~2007年,省环保局坚持渭河流域原则上不再新上造纸、果汁等重污染项目;严把新上轻污染项目的审批关,按照增项目不增污染物,无排污指标不批建新上项目的原则,对项目进行前置审批。与此同时,对废水处理不达标企业进行限期治理。
自2005年底以来,宝鸡、咸阳、渭南共关闭52家小造纸企业;2006年,沿渭关闭了56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转产了17家造纸企业。随着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沿渭造纸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将减少50%以上。
目前,铜川、宝鸡、杨凌、渭南、咸阳等地相继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由30%左右提升至40%以上。今年还有17个污水处理厂有望开工,将新建成7个。随着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渭河污染逐年加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水质呈现出好转的趋势。
后3年 初步解决黑臭问题
目前,水污染治理良性循环的治理模式也在摸索中逐渐成型。
近日,省环保局渭河办有关负责人岳洪环称,今后3年,渭河治理将呈现多管齐下的共同治污局面。一方面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以期在“十一五”末实现渭河流域54个县(区)以上城镇全部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同时,加强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另一方面,淘汰渭河流域工艺落后的高污染企业,鼓励上节能环保的高科技企业。
目前,水利部门正按照省上要求实施引汉济渭工程,以期解决渭河生态水问题。有关部门还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偷排、超排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副省长洪峰在近日召开的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指出,从长远看,渭河污染治理要打好“三大战役”。一是上污染治理设施、下(关)高污染企业,解决渭河黑臭问题;二是引汉济渭,解决渭河生态水匮乏问题;三是全面恢复渭河生态,实现人与渭河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到2010年,基本实现渭河由劣五类水改善为五类水的阶段性目标,初步解决黑臭问题。
治污减排 我们在努力
作为因污染严重,曾经被国家环保总局实施“流域限批”的渭南市,对于渭河的治污减排一直在行动。华阴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借2003年陕西开展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的“东风”,华阴市一部分大型的宾馆、医院和企业在建设初期就在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上先行一步。华阴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前,陕西秦岭(秦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华阴市将有望提前3年完成渭南市下达的“十一五”COD减排指标。
华山脚下的莲花山庄宾馆后勤部经理葛光华说,2003年宾馆建成时就开始使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旺季时,一般每小时能处理污水20吨,淡季则缩减一半。处理后的水流入城市排水管网。
陕西秦岭(秦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环保处的韩建华说,秦电2000年建成厂区工业废水站,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全部用于秦电循环冷水系统的补充水。从2000年10月至今年9月24日,回收工业废水842.1435万吨,产生直接效益505.3万元。灰水回收工程每小时可回收灰水1200吨,经过处理后,用作下一轮除灰使用。而进入建设尾期的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可以回收3000多户职工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又将全部用于秦岭公司循环冷水系统的补充水。韩建华说,通过以上几项废水回收工程,实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灰水基本零排放,大大减少了公司的排污量。与此同时,又为公司新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工程提供了水资源保障,真正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