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卫河流域环境污染治理亟待加强
Eedu.org.cn 作者:刘雨辰等    资讯来源:西部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因流经古代卫国而得名,宋元时期称御河,清朝起始称卫河。几千年来,它一直为沿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作着无私奉献。历史上的卫河水质清澈,航运发达,承担着行洪、灌溉、供水等多种功能。直至20世纪60年代,卫河还是沿岸城市的重要水源。70年代初期,商用船队还从河南新乡直抵渤海,漕运十分活跃。在当时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对卫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均未构成影响。
    卫河流域的水环境恶化要追溯到“63·8”洪水冲击和1964年的大涝。当时以盐碱灾害为主要特征,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经过十余年的治理基本解决了流域内的盐碱问题。后来又出现了干旱,并且愈演愈烈,河道干涸、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至今未得到彻底扭转。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污水排放量巨增,河流被严重污染,排污量的增加给本来自净能力明显下降的河道增加了很大压力。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流域经济和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人类的生存和利益需求引发的具有超乎想像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得到空前释放,卫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基本失控,在短短的20年里变得满目疮痍、面目全非。
    卫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恰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步,其中人为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环境保护方面,当地确实存在着“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再恢复”的现象。
    今天的卫河两岸,经常可以看到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和谐现象。许多忙于发展经济的乡镇小规模、低技术、高污染的造纸、印染及化工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创造了产值、增加了效益,但是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些企业不仅向蓝天吐出浓浓的黑烟,还向河道内排泄着各种有害的液体。有些人不仅在卫河河道、河滩内无休止地挖沙、取土,毁坏河堤河道,还向滩地甚至河道内倾倒生活垃圾。据统计,卫河干流入河排污口16个、支流入河排污口15个。2004年河南省废污水排放量统计表明,全省全年排放污水总量为34.67亿吨。按流域分区统计,淮河流域12.23亿吨,黄河流域6.17亿吨,而海河流域就达到6.6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4.92亿吨,占74.1%;生活污水1.73亿吨,占25.9%。2004年河南省对全省12个水系、65条主要河流、120个河段进行了监测与评价,控制河流总长度4692公里,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依据,分全年期、非汛期、汛期分别进行了测评。其中海河流域全年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卫河及其支流均为劣Ⅴ类水质,水体全部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挥发酚超标严重,最大超标倍数(以Ⅲ类标准计)分别达到313.0、22.0、979.0,COD和挥发酚超标倍数为近年来的最大值。目前,卫河已成为失去供水功能最长的河流。
    卫河现在几乎变成了一条季节河、一条排污河,其河水的污染使水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水生物绝迹,鱼肥虾欢、鸟语花香的景象已成历史。由于用这种水进行农田灌溉,还造成了土地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更可怕的是沿河两岸的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许多饮用水井报废,群众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据报载,沿河的浚县某村,长期饮用被污染的井水导致癌症频发,成了远近闻名的“癌症村”。
    近年来,国家在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卫河水质比2003年有所好转,劣于Ⅴ类水质的河长减少5%,达到和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增加了5.2%,但其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治污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总书记审时度势,审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时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切中时弊,意义深远。听到胡总书记为我们描绘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看到卫河流域许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忽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象,我们能不感到沉重吗?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现象存在很大弊端。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学家和环境学家就提醒人们不要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旧路。但是,不仅海河流域重蹈覆辙,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也不例外。之所以存在如此普遍的问题,是因为有一个误区,有些人认为经济对环境的索取是不用偿还的。但是,有时候是要加倍偿还的。
    水作为自然元素、生命的依托,以人类最初文明到今天的繁荣发展,从开始便与人类生活及动植物生存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围绕着水而展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都是依傍大河而产生的。因为有了水,万物受到滋润,更加生机盎然;因为有了水,可以改善气候,调节净化空气;因为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更有情趣。反过来,因为有了岸边杨柳,水才变得更为清秀;因为有了鱼虾,有了沿河鲜活的生命,水才变得充满活力。这就是协调,这就是生命链中的协调运转。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导致整个生命链老化、脆弱直至消亡。
    在此,笔者建议,要强化地方政府对水环境保护的责任,实行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首先,地方政府领导应大力宣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承担企业污染排放控制的责任,加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力提倡和扶持低技术含量的乡镇企业发展,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水平提高以后,淘汰那些小规模、高消耗、低技术、重污染的企业。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地方政府要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努力实践建立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把河流、树木及世间的一切生物都视为不可或缺的生命体加以呵护,以“打造湿润卫河、清洁卫河”为己任,努力做卫河生态代言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伟大境界,才能“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记者 刘雨辰 实习记者 刘振亚 陈立华)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