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中部6省的热切希望,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能把污染转移过来,我们要擦亮眼睛迎接转移。”近日,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县域经济合作论坛上,有关专家呼吁要谨防产业转移转变为污染转移。
谨防污染转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化工、冶金、漂染等严重污染企业,相继转移到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些地区一度为环境污染交了一大笔学费。
而今,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高污染企业纷纷到安徽、四川、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落户。不少西部地区甚至把降低环保要求,当做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
“现在国家号召中西部地区紧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那些被淘汰的、对环境起负面作用的企业相继被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样发展下去,中西部何时能赶超东部?”谈及在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的问题时,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宋亚平甚是担忧。
宋亚平告诉记者,广东东莞曾有个3次被勒令禁开的重污染型企业,却被内地某个地区当做“宝贝”领回家,还实行“五减五免”的政策。没多久,当地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不说,还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悔晚矣。
无独有偶,盲目接受企业产业转移的不仅此一家。据新华社报道,有记者在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县市采访时经常看到,一方面是发达地区关停污染企业,另一方面则是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团蜂拥而入。据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调查显示,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当地GDP的13%,相当于甘肃和青海两个省GDP的总和。
浙江的一位地方官员说,当年杭州的污染企业“下乡”,带给邻近的“鱼米之乡”——萧山无尽的苦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中西部地区仍步当年萧山的老路,为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早在两年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就指出,我国产业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每个地方的产业都要不断地升级。但是在产业转移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要注意思维的转变和战略的转移,要有长远的目光,要从本地区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只顾短期内的财政收入。
在产业承接与环保间寻求平衡
“谁会不爱惜自己的家园,但中西部地区也希望能借东部产业转移之机来发展经济,期待国家有关部门能定期公布不同地区需要转移企业的具体情况,便于我们全面、透明地获取信息,在产业承接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山西省一名基层领导在论坛上呼吁。
的确,产业转移乃是大势所趋,产业承接也是不可避免。
而在产业转移中,环保产业中的环境问题则不容忽视,中西部地区必须客观冷静地对待产业转移这把“双刃剑”。如果承接了能带动当地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则能缓解环境压力;反之,盲目跟风、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只会延缓工业化的步伐,使产业转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指出,过去在县域竞争力的实证性研究上过于重视经济竞争力评价,而忽略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考虑,在地区产业发展上易产生不良导向。县域的发展与一个小国家的发展相似,需要的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全方位地发展;经济发展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社会的发展,政府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地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县域发展水平下结论的模式。
有关专家认为,控制污染转移问题需要从源头和接受地两个方面加以限制。对处于主动地位的发达地区要从全局出发,对重污染型企业要严格控制,尽量输出低能耗、污染轻的技术与设备。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要把眼光放长远,严格把好环境关,不只是被动承接。
对于政府来说,可以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管理,遏止污染跨区域转移,比如建立行业的统一环境保护标准;在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上,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减少环境污染转移的可能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