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污染下乡”这一我国环境治理面临的新难题,成为今年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园林局副局长况平认为,污染下乡一度最严重的地方,恰恰是发展愿望最迫切的地方,整治“污染下乡”需疏堵结合。
目前,农村自然环境已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方净土”,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污染由东部向西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于污染企业的到来,许多原是青山绿水的村庄,已变成了污染重灾区:作物、苗木被“烧死”,粉尘、浓烟呛人,怪病恶症不断,环境冲突频繁。
“污染大户为何能在农村找到落脚之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冲动。”况平委员认为,一些欠发达的农村甚至提出“我们不怕污染”“宁可呛死,不能饿死”“只要温饱,不要环保”之类的口号,环保一再被边缘化。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环保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障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工业强市”“工业富区县”的目标成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挥棒。随着任务的层层分解,一些完全不具备条件的镇街也纷纷上马“工业区”“工业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长驱直入。近年来,污染下乡造成的环境纠纷在全国呈高发态势。
但同时,况平委员也表示,应该看到,污染下乡一度最严重的地方,恰恰是发展愿望最迫切的地方。一些带来短期财源和就业机会的污染企业被取缔关停之后,地方经济受到了冲击。因此,整治“污染下乡”应积极探索“堵疏结合”的方式,逐步化解无序发展带来的阵痛。如把原有低水平工业园区进行重新规划,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配套协作功能强的产业项目,努力打造“零排放”产业集群。
此外,况平委员还建议,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对农村污染企业加强排查,一旦有违法排污、夜间生产等行为,就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同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记者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