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水利工程非水害工程 不会加剧长江水矛盾
Eedu.org.cn 作者:水博    资讯来源:人民网科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2
      人民网科技2007年6月22日讯 2007年6月18日某报刊登文章“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水利工程 加剧长江水矛盾”对此,笔者不能苟同。

    目前,由于地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一致看法。然而,实际上目前世界的气象科技水平,对为什么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异常的机理,却还都不能搞得十分清楚。因此,大多数人也只能通过某些历史和现实气候数据的比较,来说明气候变暖导致了天气异常,极端天气增加的趋势。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气象科学界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非气象领域的科学家在这方面不大可能有任何的研究优势。仅从湖泊研究角度作这样的研究,然后寻找媒体,炒作自己的观点,显然从科学上来说,是不严谨的;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讲,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这篇文章所采访的科学家却通过引用部分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纪录数据,认为“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升高,导致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强降水占总降水量比重显著增加。”。

    应该指出,尽管这种“地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说法非常时髦,但是,我们觉得作者对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增加的这种说法,非常牵强。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至今为止长江流域所发生的最大的洪涝和干旱灾害,都不是发生在最近这100年间,更不是作者研究成果中所说的最近50年。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近代长江流域最严重旱灾发生在1891年,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在1870年。这与文章作者的研究结论完全矛盾。

    其次,作者文章里面所叙述的一些情况,也是自相矛盾的。例如,文章中强调长江的洪涝灾害不断增加的时候说到“18世纪平均为3.5年一次,19世纪约3年一次,20世纪增加到约1.6年一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几乎年年发生。”但是,在其随后的文章中,又说到“长江中下游的大通站分别在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出现洪峰流量不足47000 立方米/秒,甚至长江流域整个汛期出现了百年罕见的同期最低径流。”

    很显然,这里的“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出现洪峰流量不足”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的说法,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其中必然有一个是虚假的错误结论。总之,无论是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强度还是频率上看,这位研究人员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全球变暖可引起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是全世界科学家都公认的结论。但是,具体到某一地区的气候变暖、天气异常是否一定会增加灾害的情况,还需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评价。不能在未进行深入地研究的情况下,就有选择性的罗列一些孤立的历史数据,套用“全球变暖可引起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的结论。

    此外,文章作者的“重大水利工程 加剧长江水矛盾”的说法,也有问题。通过建设水利工程的调解,长江的汛期流量减少,降低洪水的威胁,同时把大量洪水保存在水库内,留到枯水期应用。这到底是加剧了长江的水矛盾,还是缓解了长江的水矛盾呢?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最重要的用途就是能够调蓄洪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为什么水利工程却奇怪的变成了加剧长江水矛盾的罪魁祸首了呢?

    建设长江三峡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恰恰就是要在洪水期拦蓄洪水减小洪峰流量(降低洪涝灾害),在枯水期加大水资源的供应(减少干旱的威胁)。而且,重大水利工程的这种调节水资源矛盾的重要生态功能,已经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众所周知,从2006年起到今年上半年,长江流域上游的地区持续遭遇了特大的干旱。然而,由于已经有了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去年全年和今年春季四川、重庆地区的严重干旱,却没有对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造成太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前些天由于高温、枯水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造成无锡市全城的吃水困难。水利部门紧急调用数亿吨长江清水补充太湖,配合其他一些措施,使得太湖水污染的情况立刻得到极大的缓解,成功地度过了无锡市的供水危机。要知道当时正值长江枯水季节的尾声,如果没有已建的三峡水利工程的调蓄功能,长江下游也会和太湖一样正遭受着枯水的威胁。怎么可能还有能力调水给太湖,解决太湖的水污染危机呢?水利工程,尤其是重大的水利工程的最大作用,就是要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并同时降低洪涝和干旱两种自然灾害的对人类社会的威胁。2006年联合国颁布的《世界水资源报告》也指出,“世界水资源本来还是够用的,然而,设施(水利工程)不足、管理不善(无法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是造成全球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第一大问题”。

    此外,作者的“研究”结论还认为“预估显示,在夏季,降水有更加集中的趋势,时间分布更不均匀,这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洪灾和旱灾。未来50年强降水和干旱分析表明,长江流域2025年前强降水和干旱持续天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强度上波动较大,2025年以后则出现平稳发展,接近多年的平均值。在未来10~20年,长江流域大部地区的年降水总量将持续减少,但强降水和干旱持续天数却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未来10~20年长江流域气候将呈现干气候状态,而在干气候状态下,强降水和干旱将频繁发生,所造成的危害将更为严重。”。老实说,我们不能不对这一研究结论提出一点质疑。地理与湖泊研究应该是属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范畴,一般来说地理与湖泊的研究无法对地球温度升高后是否造成长江流域的气象气候趋势进行预测。

    而且,既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出来的结论。就应该正式的、明确地告诉我们国家的水利部门,长江流域的哪一部分,大致在什么时间段,会出现更严重的干旱? 又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将会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否则,仅仅笼统地通过媒体炒作,预测出了“降水有更加集中的趋势,时间分布更不均匀,这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洪灾和旱灾”,和“在未来10~20年,长江流域大部地区的年降水总量将持续减少,但强降水和干旱持续天数却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仅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也无法让别人对这种“研究成果”的真伪进行验证。

    过去和未来的事实都已经并且还将会证明:伴随着全球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不管是否真正会导致长江流域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增加,重大的水利工程的存在,都将会起到调节长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减小旱涝灾害,提高“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的作用。最后,国家和有关方面应尽快在长江流域发展规划中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暖的战略,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率先达到万元GDP降低能耗20%的目标,率先实现科技‘减污减排’目标,以适应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显著变暖”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恰恰就应该是加快我国长江流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这不仅是我们水利水电科学工作者的看法,也是《2006年世界水资源报告》和《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的一致意见。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