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为什么每年都要告“蓝天危机”?
Eedu.org.cn 作者:杨振威    资讯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7
 

  “到6月21日,咱们才完成8天的蓝天,去年同期是17天。”昨日,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副处长王春林在做客首都之窗“政风行风热线”时透露,今年北京市政府定的目标是67%的蓝天,即245天,到昨日为止完成103天,还差142天,与前几年同期相比处于较差水平。王春林说,今年进入6月份之后,蓝天形势很严峻,“我们心情很沉重。”主要原因是受周边地区焚烧秸秆的影响,同时,天气状况也是一个原因,气温较高,风很小,气压较低。这位负责人称,去年6月份蓝天数是24天,预计今年6月蓝天数能达到12—15天,跟同期相比,差了9—12天。“所以一下把咱们全年要完成的任务都拉下来了。”据北京市环保局分析,到年底大概每个月还要完成23天的蓝天数,“这个难度相当大。”王春林说。(新京报,2007年6月22日,温家宝就北京周边焚烧秸秆现象作出批示)

  面对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副处长“我们心情很沉重”的自述,我想,所有关心北京空气质量,生活和居住在北京的市民心情也自然不会轻松。

  1998年以来,北京开展了大规模防治大气污染工作,媒体简洁地描述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采用了“蓝天”一词,以后逐渐成为媒体和市民称空气质量优良时常用的代名词。(“蓝天”并非指颜色为蓝色的天,而是指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

  蓝天指标我们已经执行了好几年了。可为什么近几年来,我们年年听到蓝天危机的消息?

  去年春天,频发的外来浮尘以及与外来浮尘相伴的局地扬沙,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春季京城共出现了13次沙尘过程,18个沙尘日,为2002年以来最多。沙尘“吞噬”了一个又一个蓝天,使4月北京蓝天只有11个,为5年来同期最少,一时间北京陷入了“蓝天危机”。为了完成目标,确保北京的空气质量达标,全市开展了工地扬尘整治行动、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燃煤锅炉改造等措施。幸运的是七八月份“天空作美”,充沛的雨水为净化空气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这两月“蓝天”连创历史最高纪录,抢回了不少达标天。在“天帮忙”的情况下,蓝天目标的完成和“人努力”也密不可分。中非论坛期间一大批公车被封存,有超过40万的车友没动私家车,公众的热情参与极大地助推了“蓝天”目标的实现。终于在12月24日使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了238天,才颤巍巍地完成了蓝天任务。

  今年再一次面对环保官员完成蓝天任务“这个难度相当大”的回答时,我不免产生三个疑问:

  疑问一:这个指标制定得有没有科学性?

  2006年4月21日,有中国时评第一网之称的人民时评登了这么一篇文章:“蓝天也能下指标吗?”文章称,“人定胜天”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好理念,意在动员、激励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完全能靠主观意志去实现指标,也不完全能靠一个城市去实现指标。况且,还不能排除,人们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时候,还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硬是要给蓝天下硬指标,就是在坚持“人定胜天”的唯心观,是不尊重科学的体现。作者最后倡议:在举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环保工作乃至其他工作都需多在如何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少提响亮的口号和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指标。

  疑问二:这个指标制定得有没有合理性?

  按说北京的环境状况,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调查,应该心里有个底。所谓的蓝天,一年能出现多少,也应该有个大概的范围数。如果真要定指标,把自然条件下出现的“蓝天”数,加上因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换得的蓝天数”,便可有一个大概。但是我们现在的做法,都习惯于在往年的指标上节节攀升,好像不这样的话,这一年就等于没有做工作。在去年北京的蓝天任务完成后,北京市环保局的某位负责人坦言:虽然目标完成,238天并不是一个高水平的指标,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让全体市民享受到尽可能多的蓝天。正是有了负责人这个美好心愿,才有了今年完成蓝天指标245天的新任务。任务定了,环保局却找各种理由说“心情沉重”、“难度相当大”,这显然是在掩耳盗铃--自欺其人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疑问三:这个指标制定得有没有必要性?

  制定“蓝天”指标,无非是想让市民享受到更多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是提高全民健康指数的一个保证。但仔细想想,真正影响健康的,是不是那些二级以下的天气?如果真得要保证人们的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应该把努力减少这些三级(Ⅰ轻微污染;Ⅱ轻度污染)、四级(Ⅰ中度污染、Ⅱ中度重污染)、五级(重度污染)天气作为一个控制指标,这恐怕比勉为其难地追求那些“蓝天指标”更有用,更实际些吧?

  我的这三个疑问,希望从事环保决策的领导同志能够思考一下,假使来年还要再制定“蓝天”指标的话,不妨实际一些,省得让全市、全国人民跟着干着急。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