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十七大代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新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特别要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要通过发展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主任解保军教授说,“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文明的提出,说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从专家、环保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呼吁、关注发展到实际践行阶段。
黑龙江省政府采购中心主任陈佩钢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在招标、采购中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模式转变。“政府绿色采购集中式消费规模大、社会示范作用明显,可以引领、推动可持续消费和绿色市场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我们政府采购部门将更科学地选择符合环保、节能要求产品,为政府运转服务,引导社会消费转型。” 陈佩钢说。
树立“生态成本观”
黄兴维代表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自觉牢固树立三种观念。
——生态成本观。生态环境是最珍贵、最有限的发展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生态账,决不能以环境成本扭曲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干向子孙后代“征税”,转嫁生态隐性负债的蠢事。
——环境大局观。一切以大局决定取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决不搞只顾GDP增长而不顾生态环境、局部污染全局、上游污染下游的事情。
——绿色政绩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载体,作为衡量发展成效和政绩大小的一把尺子。无论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办法,都必须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不急功近利,真正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
(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