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Eedu.org.cn 作者:王琛    资讯来源:太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6
 

  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今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

  环境不能透支

  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不惜违背经济规律。比如河南郑州的“华夏第一祖龙”事件,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建造一条水泥巨龙,龙身全长21公里牞宽6米牞龙头高29米牞需要招商引资约3亿元。对周围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造成了极大破坏。所幸,这项工程由于媒体的曝光被有关部门勒令停工。

  用透支环境资源的方式来发展当地经济,出现了不少“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咄咄怪事。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确有问题,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所以,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留下的却是长远的危害和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明形态的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一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无疑直接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而意识形态的产生,缘于整体社会文明的影响。传统文明形态的缺陷和束缚当前已暴露无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建立迫在眉睫。

  在物质文明方面,长期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沿袭,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富裕,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享受到物质增长带来的舒适甚至豪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不能以生态文明及时予以矫正,则经济不能保障持久,社会无法达成和谐。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不仅需要我们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更需要我们转变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正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方式,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用符合统筹人与自然相协调要求的方式,调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以生态文明涵养我们的发展,涵养我们的社会,涵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是对改善民生、实现民主的高度关注,是建设政治文明、法律完备、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可以预见,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进程,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蓝天碧水,太原建设新动力

  太原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至2010年,在全市辖区范围内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蓝天碧水工程将在三大重点区域内实施。城市建成区:包括太原市建成区,清徐、古交、阳曲、娄烦建成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汾河干流两侧3公里;高速、一二级公路两侧:包括大运高速公路两侧1公里内,环城高速和一二级公路两侧500米内。在上述重点区域内,太原市将在今后5年重点建设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展生态建设。此外,工业污染整治重点将被锁定在煤炭、冶金、焦化、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

  重点实施行业为:煤炭、冶金、焦化、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建设的基础设施有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市生态建设等,力争到2010年把太原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蓝天碧水工程”对太原市的环境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其中,

  市区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

  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回用率达到50%以上;

  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

  在我市将要逐步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由拼资源转变为靠科技,由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在发展模式和发展质量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使“黑色经济”转变为“绿色经济”。(来源:太原日报;王琛)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