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环境拖了小康社会后腿
Eedu.org.cn 作者:马新萍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4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表明,2006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明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69.05%,是2000年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
  但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各部分上升幅度有一定差异:2006年,全国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63.82%,比2005年上升了2.07个百分点;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67.89%,上升了5.64个百分点;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64.6%,上升了4.76个百分点。而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69.22%,仅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到2020年,各项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实现。而单位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尚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已凸显。
  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写入报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苏南发达地区无锡2006年人均GDP就已突破了7000美元,经济上步入小康。然而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外界对江苏全面小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质疑。江苏省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日前已着手对苏南发达地区进行环境“补课”,开展污染减排和水污染专项整治攻坚战,以真正建成“不含水分”、让老百姓普遍认可的小康社会。这让人们认识到,在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中,不能仅注意GDP指标,更要特别关注环境保护、生产和消费模式等其他方面的指标,要全面发展。否则,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资源环境不仅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主要瓶颈之一。杭州市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市统计局对2006年杭州市全面建设小康进程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6年杭州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3.58%。但要完全实现小康,尚有6个指标亟待解决,其中包括水质指标和空气质量指标。
  据测算,2006年,杭州的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实际值为50%,与全面小康目标应达到标准70%还相差20个百分点。按2006年的水质改善力度,实现小康评价标准至少还需10年左右时间。而全市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小康目标实现程度为67%,对照全面小康目标,仍有1/3的进程,并且随着工业、交通和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可见,在一些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环境问题拖后腿的现象已不容忽视。
  而由于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仍未改变,“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将是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障碍。资料表明,我国部分地区用水量已远远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一些河流发生间歇性断流或常年断流,河流功能衰减,部分河段功能甚至基本消失;全国还有2.8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一些城市的饮用水问题比较突出。近5年来,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沙尘暴袭击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教授、环境法专业博士生导师金瑞林日前指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只拦路虎,是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力度解决的问题。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