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丁力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汪洋书记提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应该树立世界眼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广东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有关数据显示,经过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与积累,广东在整体上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包括劳动力工资、土地资源价格、能源与原材料成本、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提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国家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导致的传统比较优势消散是根本标志。
根据经济学有关理论,工业化中期是重要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从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跨越,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关键。而要实现这个关键性的转变,就不能不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因为对于广东而言,曾在相当程度上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也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合作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广东应当放眼全球,充分利用好外源型经济,同时要以全球视野,冲破文化心理障碍,谋划广东转型。
从全球来看,在所有赶超型国家中,只有日本用了30年基本实现了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从而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其他赶超型国家则还处在艰苦的转型之中,拉美化现象的出现表明,经济与社会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必然伴随着脱胎换骨的痛苦。
但是,日本经济与社会转型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在美国的直接帮助下,通过政府强大的产业政策与贸易保护实现的,并不具备复制价值。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失去的10年表明,传统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模式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关起门来搞自主创新已经很难行得通,美国人通过“模块化革命”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颠覆,生产外包甚至服务与研发的外包,其实都是“模块化革命”的产物。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亦表明,到本世纪初,以生产外包为中心的全球产业资本转移高潮已经过去,而后出现的是以创新为主题,以服务与研发外包为中心的购并浪潮,模块化使得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有可能通过并购获得全球最为尖端的技术。与模块化不同,日本企业在创新中关起门来自己干的做法,势必会因自己固有的劣势影响到自身优势的发挥,从而无法跟上时代创新的快速步伐,最终影响日本竞争力的提升。
在未来五年,广东外源型经济的优势丢不得,内源型经济的优势少不得。在广东外源型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比较优势不能轻易放弃,加工贸易企业不能轻易转移,更多地需要通过粤港合作实现升级换代。内源型经济是广东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但全省内源型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质量不高,转型步伐不快,自主创新更多停留在口头上,并未落实在行动上,其中市场转型与金融服务的滞后是关键。如果说比较优势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那么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长期的外向型经济使得广东企业进行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有限。
自主创新需要强大的金融服务支持,特别是模块化创新,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深圳中小企业板与未来的创业板设立为全省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上市条件,但创新企业的上市还需要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补充,在国内外流动性普遍过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广东的金融创新与服务迫在眉睫,广东已经不可能再通过向中央要优惠政策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唯一的选择是率先在自主创新上杀出一条血路来。而这条自主创新的血路必须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尤其是要善于向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学习,开放国门,开放思想,开放视野,谋求广东的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