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一位老人和他的“村级自然保护区”
Eedu.org.cn 作者:范兴华    资讯来源:四川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5
 

  在夹江县歇马乡联合村六社里有一条绿水沱沟,沟中绿水淙淙,沟边高山耸峙,森林覆盖率98%,生态既美,人文遗迹也诱人,宛若世外桃源。这些年,当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与乡亲们一道,为保护这片净土而呕心沥血,搞起了也许是世上最小的唯一的“村级自然保护区。 这位受到人们的称赞老人叫郑碧全。

  一、临时工下岗“无偿就业”

  郑碧全今年67岁,老家在绿水沱边的联合村4 组。1964年24岁的他被聘为公社的蚕桑员,从此有了“工作”,就在歇马、华头的大山里奔波。一晃36年过去,年轻的郑碧全已经成了老人,没想到在他61岁的时候,由于单位改制,他被解聘了。年过花甲该是拿退休金养老的时候,怎么能解聘呢?一打听,他才知道自己还是临时工,只能解聘。36年呀,青春全在里面,有这么长的“临时”吗?但是在主管单位给了些许“额外优惠”的条件下,还让他留住在蚕桑站里,善良的郑碧全接受了事实,就这样下岗了。就在郑碧全为往后的日子发愁的时候,家乡的绿水沱发现了娃娃鱼,他为此眼睛一亮:现在生态旅游成热门,绿水沱的资源不就是一堆宝吗?这些宝贝应该造福于人呀。于是他于2002年9月向村里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设想。随即由他任组长,村主任罗安平任副组长的五人保护区小组成立了。从那时起,郑碧全就组织村民修路、建房、疏水、种树,就在“自然保护区”里实现了“再就业”——没有工资的“无偿就业。”

   绿水沱确实是一方宝地,其海拔800多米,冬暖夏凉,有峡谷、瀑布、巨石、奇洞,沟内有30余种树木、花草、中药材,5种两栖类动物,10种哺乳动物,15种飞禽,其中濒临绝迹的稀有植物近10种,成千上万块高低错落的石头上也长满了叫石斛的药材。绿水沱山高水长,有一处三叠瀑布终年不绝,只要阳光好,每到下午那瀑布就呈150度的弧形现着彩虹,七彩辉映,直到太阳落山。这一天造圣景,人们就更名绿水沱为彩虹沟。彩虹沟里有300多株与恐龙同时代的桫椤树,既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也是彩虹沟一宝。彩虹沟一处岩底有块巨石,用小木棒敲击便嘭嘭作响,如四川的竹琴之声,浑厚而响亮,人称石鼓,世上一绝。彩虹沟的深岩之下泉水丰富,有三股碗口粗的清泉从新村五组的岩间流出,夏日里水温不上十度,以手入水有冻骨之感,喝那泉水,感觉比城里的矿泉水还好。彩虹沟里还有水磨水碓的遗迹,一些岩窝边的石壁上还有方方圆圆的人工孔洞,那是古人岩居的遗迹。彩虹沟还有将军石、仙人洞,共38景……为了保护这样一块宝地,郑碧全并没有因失业而失落。“当初设立保护区,只是想保护好娃娃鱼。而今要保护的是沟里的完整生态。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点想头啊!”这就是郑碧全的一腔初衷。

  二、历经家乡的生态变迁

  年近古稀的郑碧全,家乡几十年生态环境的变化,他历历在目。喜爱文笔的郑碧全善于思考,这使他对家乡的生态保护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他记得在1958年后的大跃进年代里,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那时也搞公共食堂,上百村民集中吃饭,伙食团的灶孔比牛肚子还大,以前一家一户烧的枝枝叶叶、渣渣草草填不住大灶孔,于是又砍树,几度春秋,原始林缩减成了野生林。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一缺,又开山种粮学大寨,一片片山林再次被毁弃,而且持续时间更长。那时林权归属也不清,国家的森林国家管不过来,集体的森林也像无主资产一样“大家拿”。村民们生于此长于此,祖祖辈辈靠山吃山,村民穷呀,撼山不易就砍树回家。由于山利不公,林权不正,山林也就在劫难逃。

  郑碧全还记得:上世纪中期,沟里的娃娃鱼成群,人们任意捕捞,有人为了“丰收”还下农药,中毒漂起的娃娃鱼多得用背篓背回家。等到如今几乎绝迹,人们醒过来才知道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珍贵。

  郑碧全是个文化人,容易接受新信息,这些年也关注生态恶化地球变暖的恶果。他说生态恶化的主因就是森林减少,人类放出的二氧化碳没有足够的森林来吸收,才使二氧化碳增多,也使氧气减少。扩大森林才是解决地球变暖的主要途径。

  郑碧全也为如今的林业政策叫好。林权改革也使山民有其林,林权自有,可以买卖和继承。家乡搞了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彩虹沟成千上万块石头上也种满了石斛等经济作物。郑碧全也为市场经济中一些人只见金钱不见生态的事情而痛心。2001年6月,彩虹沟发现了一条2斤多重的娃娃鱼,乡政府派人上山将娃娃鱼放归绿水沱以保护,可当晚就有人捞走了它。前些年修路,承包人图方便毁了巨石,一些带着传说的巨石成了石渣;修路中还有人乱堆废土,一些桫椤树也遭了殃。由于桫椤树的宝贵,偷卖桫椤树的违法行为也有发生。

  这一切,让这个老党员感到家乡的生态就像佛教的“涅槃”一样,死去活来希望还在,这更坚定了他建立保护区的信心。他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点想头啊!”

  三、声声“郑书记”乡情难了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乡亲们喊郑碧全郑书记。记者问乡亲们郑碧全是不是当过村支书,乡亲们说只觉得这样喊才好,所以喊他郑书记。乡亲们的话含义多多,让人感到的就是对郑碧全的肯定、尊重,也有期盼。

  在建设彩虹沟的初期,解决资金是首要问题,村民代表一致同意筹建“彩虹沟民间自然保护区”,村民纷纷捐款,从5元至200元不等,如今的高沟桥头的石壁上还刻着众多捐款人的红榜。这当中,郑碧全老人捐款捐物4万余元,是最多的。这是他当了几十年临时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为儿为女他都舍不得,但为了彩虹沟他苦口婆心地从妻子的心窝里掏出了那4 万多元。有了钱,先是修好通往彩虹沟的道路。联合村地处峨眉山余脉的大旗山缘,山高谷深,崖壁险峻。以前 往来于山村到乡场,爬高岩下深沟,乡亲们为路而苦。通往彩虹沟的路是在半山腰中开出来的,四公里长。在下有深渊、上有高岩的鹰嘴岩地段,郑碧全与乡亲们为修路备受辛苦。修路最大最难的工程是彩虹沟口的高沟石桥,郑碧全自己搞设计,又选择河中不是景观的巨石,凿石为梁。那石梁长5.3米 ,他与乡亲们全靠人力在乱石间拖迤,蚂蚁啃骨头似地将一条条万斤巨梁架上了3 米高的桥墩。从此人们路过此桥,不再绕深沟爬陡坡。

  为了摸清彩虹沟的生态家底,郑碧全一有空就往沟里钻,把每一处景点的特点都记下来,重要景点还量了尺寸,就连有多少棵桫椤树,他都数个遍。回到家里,他又将这些景点逐个取名,并将他知道的历史变迁和传说都写下来,就像一部书,成了彩虹沟的“生态档案”。

  由于交通的改善,进出歇马乡都是水泥路了,到彩虹沟的游客也多起来。郑碧全经常和乡亲们谈论保护生态的事,如今娃娃鱼、桫椤树的重要性已经家喻户晓。郑碧全也讲述有人看不上眼的岩居遗址、水磨遗址等人文景观的重要性。郑碧全最放心不下的是那块石鼓,他怕有人好奇心重,重锤石鼓,万一敲破了那宝物,那不遗恨千古?郑碧全是石鼓的发现者,如今只有10多位村民见过石鼓,他建议对石鼓的位置暂时保密,同时还建议尽早为石鼓建个保护屋。见了外地的游人,郑碧全少不了要“招商”,他建议城里的大款们有空来彩虹沟看看,与村里合作搞好保护区,在生态旅游中掘金。

  郑碧全也喜好文娱,他是乡里老年协会的会长,他有时还着带着艺术团到彩虹沟边的村子演出,敲锣打鼓扭秧歌,给彩虹沟添些喜气。就这样,郑碧全就在乡场蚕茧站的家和保护区之间上下奔波,可是郑碧全的右腿曾经做过4次手术,早已落下了不能过度疲劳的后遗症。但作为保护区组长,老人爬山越岭乐此不疲,特别是在道路建设的那些日子,他几乎天天都要上山进沟,全靠那股要“为子孙后代留点想头”的念头撑着着他为此奔命。

  五年过去了,如今的“彩虹沟”虽然离那种收费的风景区的标准差距还大,公路不通,多数城里人爬山难,进沟的人不多,也没有看到娃娃鱼重现。但彩虹沟的生态资源不容置疑,还有着这位老党员对它的痴心,有乡亲们对生态的关爱,娃娃鱼会回来的,彩虹沟会更加美丽。

  本报记者范兴华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