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调查报告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9月3日表示,持续近两个月的“流域限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各地清理的1162个违法企业和项目中,目前已关停400个、停产整顿249个、限期治理102个;追缴排污费7.25亿元,罚款787万元。
甘肃省白银市之所以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第一批6个“流域限批”城市之中,是因为在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重点流域环境专项检查中,白银市被查的22家企业中,有15家企业存在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流入黄河东、西大沟的废水使河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分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的3.5、2.3倍。日前,记者随同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回头看”检查组来到白银市,对“限批”后的整改情况进行了采访。
挖掉了资源环保怎么办
甘肃是我国西部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位于黄河上游的白银市是一个典型的因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而成立企业,因企业而建立城市的地方。矿冶污染严重,因此,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了白银市环保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长期开采导致当前的“资源枯竭”,又让白银市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环保治理方面“步履维艰”;由于部分企业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甚至是“一五”期间建立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又给白银的环保整顿“雪上加霜”。
白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资源性城市的“缩影”,在这样一个优势资源逐步枯竭的城市里,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环保的“双赢”呢?
环保不达标,等于给自己挖坑
当检查组来到位于白银市西区工业示范园区的白银永腾毛绒制品厂时,记者一眼就看见门口墙上挂着“环保不达标,等于给自己挖坑”的大横幅,公司总经理苗自洪介绍说,这是白银市领导在检查他们企业的污水处理问题后对他们的警告,挂在门口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
走到企业建设污水处理的场地,记者看见已经挖了一个巨大的方形大坑,进水口、沉淀池等都已经用水泥砌好,苗自洪说,永腾毛绒制品厂从2002年底开始生产,至今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直接排入西区大沟。在被国家环保总局检查发现后,他们于7月20日开始停产治理,已完成污水处理的土建工程,并于8月20日开始试运行。
检查组组长、国家环保总局环监局处长喻旗一边仔细查看污水池的建设情况,一边告诉记者,在被国家环保总局点名的白银15家企业中,像永腾毛绒制品厂、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雨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规模不大,污水处理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其实,让环保总局比较担心的是白银公司、银光化学集团两大企业的废水和酸雾超标排放的难题。
“一五”时期工艺,如何整顿
原来,白银市的成立主要是由于白银公司、银光化学集团两大企业的建立,它们均属于我国“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白银公司于1954年建厂,1960年正式投产,主要产品包括铜、铝、铅、锌、硫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白银公司的生产经营就陷入了困境。作为50年代建立起来的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在白银市被列为“流域限批”城市时,白银公司的铜业公司、西北锌铅冶炼厂、第三冶炼厂和氟化盐有限公司4家企业同时被挂牌督办。
因此,记者一开始有些担心,心想是不是需要带上口罩等来阻挡酸雾。不过,当汽车驶入白银有色铜业公司时,记者发现厂区上空是蓝天白云,并没有黄色烟雾和酸性异味。此外,还一个奇特的现象———一边是高大、簇新、平稳运行的冶炼设备,另一边是已经停产的斑驳、陈旧的管道和反应釜等。
据白银市市长袁占亭教授介绍,铜业公司位于城市的上风区,以前一开工生产,酸性烟雾就笼罩了整个白银市,让人无法呼吸,市民意见极大。于是,市政府从困难的市财政中拿出6000万元,加上国家发改委的拨款和白银公司自筹资金,共2.48亿元,进行铜冶炼制酸系统改造工程,于今年4月12日正式建成投产,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44%%,城市空气质量基本好转。
目前,除了第三冶炼厂,虽然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已全面启动,但预计需要11个月完成改造工程外,白银公司其他3个企业的废水超标排放均已完成各项整改工作,正在组织或等待验收。银光化学集团有限公司聚银厂、银光厂的生产废水治理也已基本完成;银光厂硫酸浓缩工艺改造已经开工,但需26个月才能完成改造工程。
排入黄河基本达标
东、西大沟是白银市排入黄河的两条主要沟渠,当检查组来到西大沟时,尽管沟里还有以前留下的黑色垢泥,但是水流比较清澈。喻旗说,西大沟水质已经有明显改善(COD含量从131mg/l降至66mg/l、氨氮含量从20.5mg/l降至5.5mg/l)。记者不禁有个疑问,是不是白银市知道检查组来了,近两天才打开污水处理设备或者是用自来水冲刷才达标的呢?
“其实这样的弄虚作假是很容易发现的。因为西大沟沟底生长的白色生物膜与我两个月前看到的不同了,这些生物膜是不可能在几天时间内就能长出来的,所以可以判断白银市不是在作假。”喻旗说。
据悉,在被“流域限批”后,白银市将计划2008年开工,总投资2.6亿元的东大沟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提前到今年建设,而国家发改委也确定拨给50%%的资金;此外,还投资1000多万元,启动了金大沟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城市环境建设工程;在保证白银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投资750万元延伸和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在东市区建设生活污水调水泵站,预计10月底竣工运行,届时,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将达到3.6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
应对环保挑战的“法宝”
经济结构的转型潘岳说,“限批”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推动限批地区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银光公司硫酸雾污染是白银市多年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在限批的推动下,总投资3.93亿元的硫酸雾污染治理工程于8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948亿元的白银公司三冶炼ISP环保工艺改造项目资金也已全部到位。市民在听证会上也对提高白银城区污水处理费价格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限批’只是一时的,重要的是如何以限批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淘汰落后工艺、提升环保层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契机,建立健全环保长效机制。”白银市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说。
袁占亭说:“我们从‘流域限批’中,重新审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制定一个‘白银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目的是把环境污染治理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按照已经确定的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转型方向,加快建立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黄河文化旅游产业等‘八大支柱产业’”。加大环境管理力度
据统计,白银市在“限批”后,对2004年以来全市238个建设项目(包括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和平川中区开发区入驻的75家企业)进行了全面清查。未办理环评手续的35个项目,有10个已补办环评,其余25个正在办理;未验收的47个项目,有4个已通过了验收,到8月20日,“三同时”合格率能达到83.5%。
根据“流域限批”整改工作的要求,白银市的发改、经济、监察、建设、国土、工商、供电、银监等部门分别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各自的职责,完善了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把关的联动机制。建立环保长效机制
潘岳说,“限批”毕竟是一种特殊行政手段,限批的地区也只是全部地市中的一小部分。要从全局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创造出常规化的、更为系统的制度,比如建立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度和考核制度;比如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再比如探索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在这些制度与政策未建立之前,环保总局将抽调所有力量对曾经整顿过的污染企业不断进行后续督察,对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不断进行抽查。
检查组在提交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里提到,白银市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关”的地位,凡是环评报告没有通过、环保部门没有审批,任何部门的审批都属违法。建立了绿色信贷制度,凡是没有环评报告、没有环保部门的认可,银行一律不予贷款。白银银监分局还要求各商业银行,对“流域限批”通报中涉及到的企业加强信贷风险监控,并在节能减排、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等项目上加强信贷支持等。 [记者李禾]
■新闻背景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清理各地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是“流域限批”的重要目标。两个月以来,各地共清理违规政策112件,其中周口市在2003年以来的76份文件中清理出11份,各区县修订文件45个,废止5个,同时对372家“挂牌保护”企业实施了摘牌。巴彦淖尔市清理废除28个文件。渭南市清理了13个文件。巢湖市和邯郸市委废止了限制环保执法检查的文件,芜湖市清理了6个违反环保法规的“土政策”。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停止执行邯郸市环保局下达到开发区的环保审批权限,由市环保局对开发区原审批的环评项目进行重新评审。
———据9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