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牧的草原。记者蒋国红摄
张兴德老汉和儿子们的养牛饲草非常充足。记者蒋国红摄
张兴德老人祖孙三代住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烟屯村,靠放牧养牛生活。
2002年,为了恢复草原、保护生态,全县根据牧场类型分别实行禁牧、轮牧、休牧政策。5年后,记者敲开了张兴德老人家的大门。“禁牧好啊!”张老汉一见到我们就激动地说个不停,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失落和担忧。
张老汉说:“想想那几年,草场沙化、退化厉害,一到春天我家门前的草甸子‘刷白’,西北风一吹就冒烟,草地上跑个大老鼠都能看得清楚。一个近万亩的大草甸子只能养一二百头牛,牛儿整整吃上一天,肚子也瘪塌塌的。”“再看看禁牧这几年,草原绿得真让人高兴啊!我们全家6口人,养了10头牛,今年打了3万斤草,自家牛用2万斤,卖1万斤,赚了2000多元。刮大风我们这儿也没有沙尘暴了,成群的野鸡和小鸟都来了。”
张老汉的儿子告诉记者,禁牧后草场土地的盐碱化问题得到改善,自家的耕地面积都变大了,禁牧5年来,原来被沙化的6亩耕地已经恢复了。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共有草原面积3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01万亩,是我省拥有草原最大的县。1998年草原普查显示,草原退化面积达120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25.6%。痛定思痛,2002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率先在100万亩草原上进行禁牧试验。刚开始禁牧的时候,村民们都不理解,“几代人都是这样过,现在圈起来怎么行呢?”针对村民的疑问,县委县政府及乡镇场党委政府各级领导亲自组织本级业务部门大下基层,无偿提供从供种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等全程技术服务,指导青贮饲料生产,同时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推动草原禁牧。
40岁的包庆成是杜尔伯特县江湾乡农民,2003年他购买了10头奶牛,建成一栋90平方米的标准牛舍,当年收入近3万元。如今他家的奶牛已经增加到20多头,年纯效益五六万元。
包庆成说:“过去养奶牛就是往草地里一赶。现在讲科学饲养,一头牛的效益顶以前的两头。”“事实证明,舍饲之后,农民收益不降反增,饲养水平提高了,奶牛不仅是吃饱了而且是吃好了,过去只吃草,现在吃混合饲料,体力消耗少了,产奶量也大了、奶质好了。县草原禁牧工作已由政府强制行为变为群众自觉行为,群众保护草原、爱护草原的意识形成了。”同行的县草原监理站站长刘晓星说,目前,全县14.3万头大牲畜已全部实行了舍饲圈养,而且舍饲的标准化程度逐渐增高,目前全县的奶牛、肉羊的标准化舍饲养殖比例已达到80%。
2004年开始,杜尔伯特决定全县实行禁牧管理。在2006年的草原监测中,全县各种类型草原的草群的平均高度为35cm,平均盖度达75%。平均产草量已由过去的不足50公斤/亩,达到现在的100公斤/亩。
省畜牧兽医局副巡视员田武对记者说,近年来,我省以建设效益型、生态型畜牧业为目标,以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牧还草等重大草原建设项目为依托,以宣传贯彻草原法律法规为重点,在松嫩平原地区积极实施禁牧政策,加大了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到目前,松嫩平原已完成禁牧面积达2200万亩,占这一地区草原总面积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