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郭宏新:梦圆可可西里
Eedu.org.cn 作者:路叶    资讯来源:扬子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4
 
郭宏新:梦圆可可西里

图片:青藏天路。 本报记者 高林胜 摄

  列车在新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间疾驰,车经过神秘的可可西里无人地区,就进入了550多公里长的冻土层。突然,在铁道两旁出现了四组排列整齐的“绿色林带”,给这条雪域天路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排列在可可西里铁路两旁的“林带”名叫热棒,是保护冻土地区原生态地貌的神奇魔棒。它的发明人,就是江苏中圣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宏新。

  1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2002年11月的一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郭宏新回到家中打开电视机,正巧看到原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正在央视《对话》栏目中,畅谈准备引进发达国家的热棒先进技术,来解决可可西里的冻土层问题。

  手握热棒技术国家发明专利的郭宏新,看到这里十分兴奋。他连夜给铁道部领导写信,讲述中国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棒技术,完全能解决冻土层难题,既可以保证铁路行车安全,又可以保护可可西里的原生态地貌。

  高原冻土堪称高原铁路的杀手,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一直是世界性工程难题。

  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青藏铁路要穿越长达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区,几乎占格-拉段线路总长的一半。冻土路段冬天冻胀,夏天融沉,很容易使线路失去平顺,直接影响了列车的正常行驶和行车安全。为了解决冻土难题,铁路建设者以保护青藏原生态地貌为准则,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准备引进国外先进的热棒技术,来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就在郭宏新寄出信函一个星期后,他收到了铁道部的回信。

  郭宏新立即带着热棒发明技术的资料,信心十足地进京参加专家组答辩。当郭宏新把一组组研究发明获取的翔实数据和在各类工程中应用热棒技术取得的累累硕果捧到众专家面前时,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2

  2002年底,郭宏新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棒送到了可可西里冻土区做实验,随后,热棒开始在冻土区推广应用。受铁道部的委托,郭宏新又牵头负责起草了青藏铁路冻土工程使用热棒技术规范标准。

  不再挖地三尺,不再填架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原生态地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那么,这种热棒为何会发挥神奇效果呢?郭宏新介绍,这种热棒是用特殊的复合材料制作完成的,每根长度在8米~12米之间,只要在地上打一个孔,插进去就可以了。

  在青藏铁路冻土区推广应用热棒的日子里,郭宏新率领施工人员,根据可可西里冻土层的深浅,将一根根热棒插进土层下的七八米处。作为一般的热棒,整个棒体中间都是空心的,里面灌有液氨。当铁路路基内部受外界影响温度上升时,液氨会受热发生气化,气化的氨会迅速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变成液态氨,依靠重力作用又沉入到棒底。

  而郭宏新发明的这种热棒,最独特的功能是单向传热,热量只能从地下向上端传输,反向则不能传热。这种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而且不需要其它动力。到了冬天,热棒会自动地把地面上的冷量,导入并储存到地下层,使冻土层里的冰更加坚实;到了夏天,原来储存的冷量被逐步释放,正好抵消了太阳传输到地面上的热量。这样,就能使变化不定的冻土层,变成永冻层,从而消除了铁路路基随温度变化而发生降升的可能。

  随着热棒在可可西里试验区获得成功,现在已有近万根热棒整齐地排列在铁路两旁,成为青藏天路的壮观景观。郭宏新透露,根据可可西里各个路段冻土层的不同情况,今后几年内,全程550多公里的冻土层,都将分步插上热棒,构成可可西里独特的延绵不断的绿色风景线。

  3

  许多人都习惯地叫郭宏新“郭经理”或是“郭老板”,而他还是很喜欢人家叫他“郭教授”、“郭院长”,他觉得这个称呼叫起来更亲切……

  10年前,江苏中圣集团还只是由几个大学教师共同下海创立的小公司,老总就是郭宏新。大学教授下海创业,这在南京是一条大新闻。

  郭宏新说,“知识分子创业,追求的不是个人财富,而是企业的财富,进而是社会、国家的财富。能将一件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对企业、对国家建设发展有用之物,这才是最大的财富。”1997年之前,郭宏新在南京化工学院执教鞭已经15年了,15年来,他取得了很好的地位和职称,但是“不安分”的郭宏新始终有一个难解的心结——南京有50多所高校、100多家科研单位,每年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却沉睡在科研单位的橱柜里。郭宏新觉得太可惜了,他要打开“橱柜”,把手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成果。1997年,郭宏新毅然从南京工业大学辞职下了海。与现在的马明和李来所等几位股东合作创业,共同创办了南京圣诺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经过几年拼搏,企业相继开发出了保冷、隔热特种管托,并为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宝钢、首钢、西气东输等大型工程所接受。

  创业之初,郭宏新就认定了“吃科技饭”。当时,长距离输送管线的能量损耗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而这方面他们手上有技术“储备”。

  郭宏新说:“南京有50多所高校、100多家科研单位,沉淀了几十万个科研成果,但如今大多在那儿沉睡,唤醒更多沉睡的科研成果,中圣集团是这么走过来的,今后还将这样走下去。”

  郭宏新教授说,企业搞科研开发,其实只是一个适应需要的过程,适应客户的需要,当然,也是适应市场的需求。记者问他:“您过去是大学的老师,现在又是一个知名的企业家,您怎样看待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郭宏新介绍说:“当初我们3个毫无创业经验的大学老师从校园里走出来,注册成立了一个小企业,你所提的这个问题曾经深深地困惑了我们很长时间,但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思考的结果是,科研只有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才有用武之地。客户的需求实际上帮我们企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我们的经验为科研的实用性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与埋头实验室‘闭门造车’式的科研相比,从现实需要出发的研究显然更具市场价值。” 郭宏新自信地说。

  本报记者 路叶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