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 (记者 解悦) 紫金山是南京的“绿肺”,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城市之“肺”。会“呼吸”的土壤保持了城市地面的湿度、温度及空气的流通,使城市地面冬暖夏凉。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城市土壤国际会议日前在我市召开,来自19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研讨如何保护城市生态屏障,让城市土壤恢复“呼吸功能”。
“土壤除了维持绿色植物生长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城市来说,土壤的渗透和吸收功能是最为关键的,除了发挥呼吸滋润功能外,土壤还像海绵一样,在自身饱和之前,吸附、滞留城市的污染物,是城市的“净化器”和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有的地方明确要求,施工工地必须硬化地面,这一规定的本意是为了减少扬尘,其实反而抑制了地面对扬尘的吸附作用,而且硬化地面使得地面温度上升,更容易造成尘土飞扬。
研究表明,完全封闭的地表使几乎所有的降水都转化成地表径流。而地表径流会将城市的污染物直接带入雨水管道,不但加剧水污染,同时大大加重污水处理负担。同时,硬化了的地面也失去了雨水渗透入地的能力,雨水无法补充地下水。滞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缺水,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由于下渗水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过度的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
“好的城市需要好的土壤。”专家介绍,要充分发挥土壤的生态功能,就要尽可能降低对城市地表的封闭,加强对城市土壤的管理。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事实上,我市城建部门对城市的土壤呼吸功能也已经有所考虑。今年5月,我市第一条透水混凝土道路已经在幕府西路建成。
专家建议,除了使用透水混凝土,还要合理使用原来通透的土壤表面,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例如:在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在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的绿化地,可在砖与砖之间留出空隙,空隙中留有泥土,使天然草可以生长;房屋周围、校园和公园的步行道,可采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不仅地面透水性好,而且还不长杂草;城市街道的主要路面可用有孔砖加碎石来铺设,既可使雨水顺利渗透,其地面热反射也大大低于全硬化地面,有利于减少热岛效应;建筑工地地面可铺设碎石,形成透水型地面,以达到雨水渗透之功效;对河岸,除少数坍塌区可采用块石片石砌挡土墙外,一般采用卵石护坡,保持自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