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湿地保护两本账
Eedu.org.cn 作者:孙雷    资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4
    本报记者  孙雷

  11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天气有些凉意,新薛河河水静静地流向下游的微山湖。微风轻拂过水中3米多高密密排列的芦竹丛。芦竹上空,飞鸟此起彼伏,盘旋鸣叫。粼粼水波中,莲藕根部,小鱼若隐若现。

  看着眼前的景色,张延亮开心地笑了。

  3年前,这里没有芦竹、莲藕、飞鸟和鱼,甚至连水,都是混浊的。2004年开始,山东省悄然酝酿启动了南四湖(又称微山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最大的环保工程。

  目前,山东省再度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推进这一工程,将人工湿地面积扩大到68万亩。这是南水北调东线最大环保工程。同时,对退耕还湿农民按退耕面积进行补偿,已被明确列在该省大规模生态补偿试点相关利益主体的第一位。

  已经尝到甜头的张延亮们知道,这意味着自己的腰包将会更鼓,周围的环境将会更美。

  张延亮的迷惘

  张延亮参与了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的“沧海桑田”。

  54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山东省微山县人,昭阳街道西万三村的副支书。1972年,他入伍青岛警备区,1978年退伍,回乡务农。

  小时候,这里是他的乐土。摸鱼、挖藕、打菱角……但是,在当时的大人们眼中,这里却是大片大片的涝洼地,打不了粮食,生活没有保障。

  1980年代,退伍返乡的张延亮当上了村干部“国家鼓励多种粮食,谁干谁受益,三十年政策不变。”张延亮回忆说。

  脱贫致富的兴奋带动之下,大片的涝洼地被改造成耕地,种小麦豆子成了大家的主业,温饱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可是,一旦发大水,这一麦一豆,就成了泡影。

  镰刀锄头之下,渐渐消失的不仅有荒地浅滩,还有莲藕、飞鸟、鱼、清澈见底的流水……

  2003年,张延亮听说了南水北调工程,知道自己身边这湾湖水将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走廊和重要的调蓄区。

  地方环保局领导告诉他们,这片地他们开发了,政府给他们些补助,他们可以种上芦竹,今后有前景。张还看到一份国家发改委的材料,知道芦竹这东西,上好的造纸原料,有收益,环保,根系能够净化水质。

  “南水北调后水位高了,到时候想种都捞不着了。在这之前种上,芦竹有收益,国家给补助。”张延亮和乡亲们得到了这样的重要信息。

  就这样,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张延亮们开始栽种芦竹,打响了退耕还湿的新战役。

  久违的鸟又飞回来了

  小范围试验栽种芦竹之后,村口这条直接流入微山湖的新薛河河水也开始“从混个澄儿的,慢慢变清了”。按照张的说法,下游进入微山湖的水已经可以直接饮用了。

  2004年阳历11月份的时候,张延亮惊喜地发现,久违的候鸟又飞回来了。鸟很多,有野鸭子、白鹭,还有丹顶鹤。

  而这时,环保部门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新变化。由此,山东省环保局逐渐形成“治、用、保”的治污措施,确定在南四湖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并把该项目作为点源治理后的一项保底把关工程。

  他们在新薛河上的实验证明,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是非常明显和有效的,在湿地植物茂盛期COD的去除率为30%-50%,总磷的去除率为35%-60%,氨氮的去除率可达到35%-65%。

  据微山县环保局长于恒启介绍,截至目前,新薛河人工湿地试验工程人工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3000亩,加上保护修复自然湿地2000亩,试验区已经形成5000亩的人工湿地规模。

  该县人工种植了芦竹、芦苇、菱角、莲藕、芡实、马蹄等品种,又自然恢复保护当地芦苇、香蒲、苦江草和藻类等水生植物,实现了湿地内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优化配置。

  仅张延亮这个村,村上的74块台田和一部分涝洼的鱼塘,已经全部种上了芦竹。

  同时,与湿地试验工程相配套的橡胶坝工程已经完工,配水工程、表面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这已成为南水北调东线最大的环保工程了。”于恒启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规划,南四湖面积180万亩,下一步,该县在继续扩大新薛河人工湿地面积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保护恢复湿地面积将扩大到30万亩。

  而记者从山东省有关部门获悉,山东省已经决定,将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推进这一工程,将人工湿地面积扩大到68万亩。

  并非简单的轮回

  涝洼地——耕地——人工湿地?张延亮们似乎经历了一次轮回。然而,这显然不是一番简单的重复。

  西万三村居民率先被发动了起来。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在环保部门指导下,他们不断扩大芦竹种植面积,到目前村上已经种植了600亩。

  按照政策安排,村里由地方环保部门牵头,与当地造纸企业签了订货合同,年底收割后交给芦竹中转站,然后打包卖给企业。目前一市斤的收购价格是一毛二分五,合同一签就是三年。

  同时,政府连续三年进行补助,根据台田上已开发耕地的土质不同,补助标准分别为300元、400元、500元,同时还投入财政资金为引进的芦竹苗子买单。

  张延亮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原来村里种植小麦大豆,每亩收入500-600元,现在,一亩芦竹不算补助,已经能够达到800-1000元的收入了。这个村子共有432户人家,从种粮变为种芦竹,粗略估计全村一年可以增收几十万元。当地的百姓已经开始尝到此番转变的甜头。

  于恒启局长说,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一环保工程建成后,将不仅能够有效改变南四湖的水质,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恢复南四湖的自然生态,增加南四湖的环境容量,还可以给湖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济宁市及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拓展环境空间,促进南四湖流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而山东省日前印发的《南水北调黄河以南段及省辖淮河流域和小清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资金管理办法》,对退耕还湿农民按退耕面积进行补偿,已被明确列在该省大规模生态补偿试点相关利益主体的第一位。

  张延亮告诉记者,现在,每当外地的亲朋好友到他家串门,他就会告诉他们说,村里现在不光种庄稼,还有芦竹基地,有鸟,养鱼,又铺上了硬质路面,玩耍之后这里可以观光。下一步,他还打算发展旅游业。

  “‘犁遍荒原栽碧玉,耕尽沃土种黄金’,过去那是荒地,现在变成资源、变成黄金啦!”张延亮笑呵呵地说。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