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系统记录中国森林版图的大型纪录片《森林之歌》将于12月1日起在央视一套播出,总导演陈晓卿说这部纪录片制作长达4年,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空白。
《森林之歌》不仅是一部规模庞大的纪录片,4年的拍摄经历也构成了一个中国电视人的传奇故事,其精彩在短时间内甚至难以领略和勾勒。在此更多地将这部作品介绍给广大观众,以免错过这次赏心悦目的自然之旅。
画面
自然风光优美如油画
《森林之歌》由中央电视台、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摄制,阐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生动展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世界。该大型纪录片共11集,每集50分钟,从目前的部分内容看,该片画面美得让人吃惊,长白山、云贵高原等自然风光呈现出油画般的效果,在国产电视纪录片中极为少见。
《森林之歌》从开机拍摄至今已历时4年多,剧组成员像经历了一次历险,一次寻梦,克服了无数艰难与危险,勾画出了中国的森林版图。
说起拍摄《森林之歌》的初衷,总导演陈晓卿说: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18.2%,而俄罗斯是50%,美国是44%,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达到了33%。中国的原始森林大多分布在地理位置偏远,人迹罕至的地区。在《森林之歌》中,观众将看到中国森林里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幕后
摄影师几乎变成野人
《森林之歌》的摄制组成员一部分是央视《见证·影像志》原来的班底,此外还有各地电视台的许多高手加盟。各位编导分头独立作战,分赴各地蹲点,从南到北题材各不相同,但同样的感受是辛苦。
在秦岭的摄制组为了拍摄野生的大熊猫,成员们每天吃住都在山林里,几乎变成了野人,最后才终于拍摄到了大熊猫野外求偶的珍贵画面。几年的努力下来,秦岭地区的四种“国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朱鸛、羚牛均被纪录在片子中。
在西南山地拍摄银杉的一组也不轻松,要拍摄的鼯鼠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动物,种群数量很少,昼伏夜出,导演们使用了红外摄像机,才拍到了鼯鼠划过森林上空的优美身影。
在东北红松的一集中,为了拍摄红松种子传播的两种关键动物松鼠和星鸦也花费了摄制组很大的精力,冬天拍摄动物的活动必须一动不动地不打扰到它们,摄制组成员常常是整天耐心守候,连鞋里都冻出了冰碴,最后也终于拍摄到它们最关键的行为——埋藏种子。
技术
森林拍摄用上土办法
除了刻苦耐心的蹲守,此次《森林之歌》的拍摄也使用了很多先进的设备,其中最先进的设备是央视提供的航拍飞机。这架直-11飞机外面吊着价值100多万美元的陀螺仪稳定航拍系统,为《森林之歌》留下了很多经典的画面。
在森林里拍摄运动镜头也是摄制组最头疼的事之一,摇臂这样的大型设备在森林里根本就耍不开,因此各个组都发明了很多拍摄运动镜头的土办法,自己搭建钢索拍摄航拍镜头,用绳子组合的方法拍摄垂直升降镜头,也算是土洋结合了。
在开机拍摄前,节目组还特别邀请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各岗位的专家给大家传授经验,介绍了大量野外拍摄、设备使用和户外生活方面的知识,也是《森林之歌》能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致
15秒的画面拍了4天
《竞生 雨林回响》这一集的导演朱乐贤介绍了在海南热带雨林架钢索高空拍摄的经历,听起来完全是个复杂的技术工种。
要拍摄的瀑布落差近20米,工作人员先把钢索一端固定在瀑布上方的一棵树上,然后用弹弓将一颗花生米大的铅弹打到对岸的树上,铅弹上拖着绑好的渔线,再用渔线把稍微粗一点的绳子拉过去。小绳拉大绳,循环往复,最后把钢丝拉到对岸树上。这个工序做完用了整整一天。
第二天摄像挂上钢索试拍时因为倾斜角度太小,人滑出去几米就停了,吊在空中一动不动。加大角度后速度又太快,险些撞到大树弄个机毁人伤。最后大家临时设计了刹车装置,终于使摄像能安全着陆了……
在瀑布上的这个画面花了摄制组4天时间,最后在完成片中,这个画面却只有15秒。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最后呈现的唯美效果就是这么一点点抠出来的。
花絮
巨能吃的金丝猴
肖崴是秦岭组的导演,他记录了一个金丝猴家族的生存状态和王位更替。在外景拍摄结束后,他拿着一堆账单找总导演陈晓卿报销,据说里面仅向金丝猴进贡的食品一项就有一吨多重。看来,金丝猴家族的故事是拍出来的,也是“喂”出来的。
总导演变活蚊香
在长白山地区和南方沿海剧组都拍摄了红树林,因为红树林生长在海陆接壤的泥沼中,特别招蚊子,蚊子像战斗机一般嚣张,导演们吃够了苦头。有一次陈晓卿去拍摄组“探班”,没想到这几天同组的人再也没挨过蚊叮。后来大家总结说,陈老师人长得黑,血生得多,对蚊虫有吸引力,还给他取名为“活体蚊香”。
拍摄鸟类小便入瓶
拍摄鸟类时需要非常多的耐心,要用一周甚至更多时间把掩体渐渐靠近,导演往往在离目标十几米外搭起轻型脚手架做掩体,以捕捉珍贵镜头。这种掩体外面挂上军用迷彩伪装网,掩体顶部的平台只有两米长、一米宽,架上一个三脚架、一个监视器和一个长焦镜头箱之后,就只剩下够摄像师侧身躺下的空间。摄像在掩体里蹲守时不能随便动,尿也要尿到瓶子里,免得鸟类闻到或听到声音。
信报记者 王大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