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恶化源于乱垦滥伐,生态改善始于造林、还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改善生态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报告中,为中华大地的生态建设赋予了全新的深刻内涵,指明了生态建设的前进方向。透过“生态文明”四个大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文的、生态的、文明的、和谐的美好画卷,人民群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倘佯在山青水绿的沃野田畴,漫步在花园般的城市中间……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恩泽千秋万代的后人。
回望内蒙古近年来的生态建设历程,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击节长歌。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建设区,内蒙古肩负着保护京畿生态安全的重任。一组组数据,是对责任与使命的最好诠释——
2003-2007年,全区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5097.5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53.39万亩,飞播造林726.19万亩,封山(沙)育林1617.96万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到5700万余人次,植树达3.2亿余株。
全区林业系统建立并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25处(其中国家级16处),保护区面积为1.42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
近5年来,全区林业建设总投入达到214.8亿元,包括国家和自治区预算内基建投入、国债投入、林业贷款、利用外资、企业和个人自筹等。其中国家投入191.9亿元。
向荒漠化宣战——一场永不休战的人民战争
早在2001年,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即提出了“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就此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步入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阶段。
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沙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首次实现逆转。可利用草原植被得到恢复,2006年盖度达到36.1%。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内蒙古全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如火如荼,多种形式的社会造林层出不穷,带动和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全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据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内蒙古森林面积当年达到3.12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比1998年增加490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比1998年增加1.2亿立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57%,比199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至2005年底,内蒙古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6平方米。五大沙漠周边重点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不同幅度提高,沙地向内收缩。其中,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区域性逆转,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些地方初步形成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全区近6000万亩农田、8000多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1.2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2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6690万亩。
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绵延4000余公里的狭长版图上,日益扩大并巩固的绿色屏障,使北京、天津以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逐年好转。首都北京可吸入颗粒物减少了7.8%,泥沙侵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密云水库的泥沙输入量年减少2万余吨。
“三个效益”凸显生态建设成果
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在取得显著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农牧业生产的质量、效益。
——通过防护林、工业原料林、饲料林、能源林、沙生药用植物等基地建设,使单一的牧、粮结构向林、粮、牧、经、饲多元结构转变。
——促进了林沙草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同时又逆向拉动了生态建设。
——通过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升了林业产业层次,人造板、纸箱板等林产工业规模逐渐扩大,木材综合加工利用率明显提高,由单一的木材采伐利用向多功能、多效益、综合型的林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种苗、花卉、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林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有关统计,2006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全区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280元。广大农牧民在参与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中得到直接收益,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全区退耕户达到149.38万户、537万人,退耕户人均收益达3014元,比退耕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更为可喜的是,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矢志不渝的“绿色承诺”
成绩可喜,但形势依然严峻。广袤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状况还很脆弱。在一些已治理的地区,植被正在恢复,如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极易反弹;一些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后续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农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也将威胁退耕还林成果。此外,还有大量的沙化土地急需治理,人为破坏现象依然存在,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在扩展,沙害还在频繁发生。特别是由于内蒙古自然条件差,生态治理难度大、成本高,虽然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但与生态治理的整体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高锡林说:“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之说,其最佳境界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和睦相处。‘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内蒙古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内蒙古已经绘就: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和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切入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和谐内蒙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再造秀美山川,把生态建设推向又好又快发展新阶段。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实现全区生态状况“整体上稳定遏制,治理区全面好转”。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全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7%,宜林地全部绿化,基本实现山川秀美。[方弘 高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