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梦想托付在三江源;他们,为了三江源的更加美丽,饱尝着种种艰辛;他们,为了实现三江源的绿色梦想,矢至不渝地坚守在风雪之源……
在三江源地区采访的一个月时间里,记者遇到了很多人,听到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他们有的生在长在三江源的大地上,有的来自省内外其他地方,他们汇聚在三江源地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荒漠中、在风雪里、努力地奋斗着,三江源的每一个可喜的变化,都凝聚了他们辛勤的汗水。
在黑土滩上种草的博士
在玛沁县大武镇上西隆村,54岁的牧民查洛专门跑了一趟县城,买回了几箱“红牛”饮料和易拉罐啤酒,高压锅煮出来的牛肉又嫩又鲜,摆了满满一桌子。
查洛要用这些酒食招待一位尊贵的客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马玉寿博士。马玉寿究竟做了什么而被牧民群众如此尊重?故事还得从10几年前说起。
1997年,马玉寿来到达日县,开始了他在黑土滩上种草的生涯。一开始工作千头万绪,也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地一些牧民看到草场被翻了底朝天,甚至要将马玉寿和他的助手们从草原上赶出去,在那些牧民看来,草场虽然退化成了黑土滩,但仍有一些杂草在生长,整个草场被铁犁翻过,就成了不毛之地。
马玉寿深知这也是牧民群众爱护草愿心切,这让他更坚定了信心:一定要让这些黑土滩绿起来,还牧民群众一个丰美的草场!
种草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优良的草种,马玉寿为此从内蒙古等地引进了不少优良草种,但现实让他跌了个大跟头,这些外来草种在高寒的三江源地区发不出芽。马玉寿随即调整了方向:从当地选育草种。在马玉寿的细心照料下,从当地选育出的披碱草、中华羊茅等一批牧草草种开始在黑土滩上生根发芽,并且马玉寿还研究出了多种牧草混的技术。
1999年,邓玉寿来到玛沁县大武镇黑土滩较为严重的木格滩,选了2000亩黑土滩作为自己更大的试验基地;2000年,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马玉寿又陆续建成了一些试验基地。如今,这里的一些黑土滩已经不复存在,高高的牧草随风飘扬。查洛家2700亩的黑土滩也是马玉寿的试验田之一,这些重新绿起来的草场,让查洛每年多增加收入15000元左右,这就是查洛把马玉寿当作尊贵客人来招待的原因。
据测算,人工种植牧草的第一年,一亩草场能收割干草100公斤,也就是说,1.5亩这样的草场能养活一只羊,而目前多数天然草场需要13亩草场才能养活一只羊。据马玉寿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建立起多个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基地,带动周边30多户牧民群众参与到人工种草的行列,黑土滩人工种草面积达40000多亩,许多牧民群众还主动要求他们前去治理黑土滩,“面对数千万亩的黑土滩,这仅仅才是一个开始。”
黑颈鹤故乡:一个人的守望
当记者抵达黑颈鹤的故乡——青海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听到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今年这里的黑颈鹤数量又有了很大的增长!告诉我们这一消息的普布,当时正在用高倍望远镜观察着隆宝湖面。
普布在青海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站已经工作了20多年,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观察水鸟和巡湖。据普布介绍,1980年观测站成立之初,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颈鹤的数量仅有22只,至去年时,这时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达到158只,今年虽然还没有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据他观察,今年黑颈鹤的数量肯定比去年有所增加。青海隆宝滩国家自然级保护区位于玉树县隆宝镇境内,属野生动物自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0000公顷,核心区面积为7573公顷,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2多年的普布和黑颈鹤有着不解之缘,每天观察黑颈鹤是他的一种乐趣。“我几乎能认出每一只黑颈鹤,哪天多了一只或少了一只,我都能心中有数”,普布说。
黑颈鹤的成活率很低,因此,在黑颈鹤的繁殖季节,普布每隔三五天就要巡一次湖,以防止外来因素的干扰。在远离城镇的观测站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事情,这里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几间破旧的房屋、一架高倍望远镜、一辆摩托车,就是观测站的全部家当,但普布对此从未计较过,一如既往地每天重复着自己的工作。
玉树县农牧局副局长兼玉树县草原站站长俄要才仁告诉记者,隆宝湖附近现有草场总面积300万亩,可移用草场面积260多万亩,为更好地发挥保护区的功能,下一步,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将在这里实施,项目将涉及1698户牧民群众。这一项目实施后,未来的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彭毛的绿色草原情结
在草原上工作了33年的彭毛今天谈起往事时,仍兴奋不已。在这位“老草原”的手里,网围栏、冬夏两用暖棚等在我省各地得以推广。目前,彭毛是海南州发改委的调研员兼海南州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行走在我省各牧区,都能看到一堵堵的墙,在修建这些用于隔牧的围墙时,牧民们多数是就地取材,他们挖开了一大片的草皮,一时间使各地草场千疮百孔,当时,彭毛一直在兴海县从事牧草种植试验工作,被破坏的草场一直揪着他的心。一个偶然的机会,彭毛得到了一张国外关于草原网围栏建设的照片,当时国外不少地区开始推行网围栏这一新的放牧场方式。拿到照片的彭毛兴奋不已,每天对着它仔细琢磨,边看边绘制网围栏的图纸,就这样改了涂、涂了改,我省第一张关于草原网围栏的图纸终于在他的手中被绘制完成。随后,彭毛将图纸送到原省农牧机械厂,1982年,一批批草原网围栏运抵海南州各草场,继而在我省各草场迅速推广开来。
冬夏两用棚是彭毛的另一个杰作。1999年,担任海南州畜牧局副局长的彭毛受命来到青海湖畔的江西沟,开展牧草种植试验工作。在这里,彭毛又有一个大胆的设想:要想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仅靠种草是不行的,还要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产业。
其实当时建设畜棚实行圈养已经被许多畜牧专家认同,但建设怎样的畜棚才能让牧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彭毛开始了自己的试验——考察西宁周边及各地的蔬菜大棚,又找到许多畜牧专家的咨询,不久后,一栋太阳能暖棚在江西沟通建成。但第一座暖棚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采光面太小,无法吸收充分的热量。彭毛为此又进行了改进,一口气在这里建成了11栋冬夏两用暖棚。
这年夏天,彭毛自己花钱买来一些蔬菜种子,在暖棚里种上了蔬菜,实践证明,他的设想是成功的。这一年,彭毛不仅获得了蔬菜的大丰收,进入冬季,暖棚还让入住这里的牛羊膘肥体壮。如今,作为建设养畜项目内容之一,在三江源地区,这样的暖棚随处可见,当地牧民群众称之为最大的利民工程。(记者: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