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地方很小,仅有0.8平方公里,是鄱阳湖上的一个孤岛:棠荫。那件事也很简单,每天早晚观测鄱阳湖的水情。从50年前的某个早晨开始,小岛上的水文人就一直守护着这“一湖清水”——
此刻,鄱阳湖的风又猎猎响起。暮色渐浓,回头望去,湖心的小岛已是依稀难辨。可岛上那两个人和那幢小楼总是在眼前挥之不去。
时间似乎是静止的:上世纪60年初修建的小楼,经多次翻修,而今神韵已逝。楼里摆设陈旧,半张褪色的乒乓球桌摆中间,墙上挂着水文站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的奖状和奖牌。值班室里悬着蚊帐,墙上张贴着防汛工作守则。
这一天,我认识了两个普通的水文人,他们以师徒相称,先后在同一个地方,做了同一件事,师傅用了26年,徒弟用了17年。11年前,当师傅带着一身的病痛离开小岛后,徒弟一直坚守至今,也许未来他还要继续坚守下去。
仅这师徒二人的坚守就长达37年13505个日夜。这是一件何等了不起的工作啊!
许多人一辈子不想去也不敢去的地方
在许多人看来,棠荫——鄱阳湖湖心的这座小岛宛如“世外桃源”。从今年9月底开始,记者隔三岔五就给鄱阳湖水文局打电话,要求上岛采访。但电话那头总是传来:“那地方,许多人一辈子不想去,不敢去,也去不了。”
每年10月,鄱阳湖水位退得快,到处都是泥滩沟汊,船常常上不去,人也出不来。由于降雨量严重偏少,今年11月中旬,棠荫附近的湖底竟结了一层硬壳。
上岛的机会终于来了!记者取道九江,往都昌,驱车来到棠荫所属的周溪镇。一路陪同的鄱阳湖水文局副局长曹儒珍是个“老棠荫”,从1970年上岛从事水文监测开始,他在岛上整整呆了26年!
“往年这时候,要是有急事上岛,那就得穿上高筒套靴,步行1个小时,趟过5公里的湖底泥巴地。”曹儒珍手里果真备着两双套靴。他说,岛上几乎所有日常用品都要到周溪镇购买。汛期可用船运上岛,一旦到了枯水期,只能肩挑手提,因为到处都是泥巴地,中途还没有地方可歇息。
“为什么说棠荫是许多人一辈子不敢去、不想去的地方?”
“棠荫血吸虫窝,蚊子蛇又多多,苍蝇抓一把,人来无处躲。”曹儒珍随口念出这句顺口溜。1957年,棠荫建立水文站。随后40多年里,工作人员晚上点的是煤油灯,白天要泡在湖水里监测取样,环境异常恶劣。“夏天,不到1分钟,刚盛出的白米饭就变‘黑’了——上面盖着厚厚的一层苍蝇。”
“不过,那都是以前的事。现在岛上条件大有改善了。”曹儒珍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介绍说,1997年,棠荫通了电,站里彩电、电饭锅、热水器等电器,一应俱全;岛上基本消灭了急性血吸虫感染,前几年还开通了程控电话……
鄱阳湖研究的“风水宝地”
干裂的湖底到处都是大小不等的贝壳,踩在上面咯吱作响。一马平川的湖底星星点缀着矮矮的芦苇,除了天上偶尔飞过一群“人”字形的天鹅外,鄱阳湖上剩下的就是风……在湖底足足走了1个小时后,棠荫岛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棠荫其实是由4个小岛组成,它们由堤坝相互连结。水文站在南边靠鄱阳湖主航道的那个小岛上,是鄱阳湖水文局4个自办站点之一。
这一带水域位于四县交界处,都昌在北,鄱阳处东,东南是余干,西南是新建。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中,除修河和赣江西支外,河水都要在这里汇集。由于远离湖岸,这里的水位、水质监测不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研究鄱阳湖,棠荫站的水文资料极有代表性。曹儒珍说,棠荫是鄱阳湖水质监测最灵敏的“传感器”。
每次鄱阳湖涨洪水,棠荫站收集的水文资料又成为水利部门准确决策的一杆重要标尺。1998年涨洪水时,棠荫受淹,但一个小时一次的水情监测却从未间断。水利部门根据棠荫等水文站的水情资料和五河及长江来水情况,作出预报:鄱阳湖湖口最高程水位22.58米,持续时间3至4天。这比后来的实际水位仅低0.01米。
用生命呵护“一湖清水”
一上岛,前来迎接的是站长王平。这个40岁出头的汉子,1990年从部队退伍后,分配到棠荫,他认曹儒珍作师傅,至今在岛上干了17年。
记者随同王平到湖里测了一次水温,立刻感受到了水文人的艰辛。按要求,水温测量必须达0.5米以上的水深。这需要花上1个多小时,在滩涂和湖水里走上两三公里才能到达规定地点。一年365天,他们从不间断,而且水位越低,就得走更远。
“平常每天早8点、晚8点各测一次水位和水温等水情。冬天湖水干枯,小岛四周遍布沼泽,凭熟悉才能踩到羊肠小路。要是早晚遇上湖里起了大雾就很危险。这时站里就得敲打脸盆,迷路的人才能循着声音找回来。”
前年冬天,棠荫附近的湖里结了一层一寸多厚的冰,为了测量水温,王平用锤子砸开冰层。不料,坍塌的冰一下子就向着他的腰部冲去。幸好,当时湖水流速较慢,冰块冲击力不大,否则后果难测。
汛期测水情风险也很大。有一次,曹儒珍和站里同志勘测风浪。那片水域属于鄱阳湖咽喉要道,既是有名的“风窟”,又是著称的大浪区。为了做好每小时一次的测报,他们硬是用绳子将自己捆在铁塔上,在水中坚持了两天两夜,全凭干粮支撑。
让人感动的平凡人
作为“一湖清水”最灵敏的“传感器”,以棠荫为代表的湖区水文站在鄱阳湖的保护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记者深深为水文人甘守寂寞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吸纳了江西流域面积97%的江河水,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显而易见,这“一湖清水”既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一杆最直观的“测量计”。同时,对它的保护又将为推进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作出极大的贡献。
“鄱阳湖乃是中国近代文化的摇篮”!著名学者兼记者的曹聚仁抗战时期避居江西时曾发出这句由衷的感叹。棠荫水文站只是鄱阳湖中众多水文站中的一个,曹儒珍和王平也是众多关心鄱阳湖、爱护鄱阳湖人士中的代表,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呵护下,这一“摇篮”将会更加灿烂。
本报记者李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