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黄巍制图
本报讯(驻京记者柯立)昨天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传出消息,武汉城市圈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据悉,同时获批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还有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领导在透露这一消息时强调,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认为:国务院近年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重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今,位于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说:“‘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
记者了解到,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报工作始于2003年,其间,总体目标几经修改完善,最终于今年7月形成了目前的方案。
同时获批的还有长株潭城市群
优先试验就是机遇
本报评论员
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一个重大的喜讯,是武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新起点。武汉城市圈被赋予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优先试验的使命,从而使我们有理由展望城市圈的中坚——武汉未来发展的无限空间:一座经济发达、环境优良、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城市,一座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城市。
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确定武汉城市圈进行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对武汉这个老工业基地寄予了浴火重生的厚望,也寄予武汉这座中部特大城市在实现科学发展上担当探索使命的重托。托付之重,寄望之殷,使我们对责任的体味超过了喜悦,怎样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值得全市上下认真思索。
这是一次崭新的竞争。国家同时批准在中部地区设立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区域城市群体肩负同样使命,必将各尽全力,以全部热情和智慧努力实现自身发展,贡献于中国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各兄弟城市的发展就此摆在“两大试验区”这个平台上被衡量和评价,这种评价对于两个省、两个城市群体以及相关各城市,都将产生巨大的综合影响。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义在于改革、在于试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应被理解为各种优惠政策的捆绑奉送,而应被视为激发改革热情的一声号角。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我们自身的创造力。
改革试验区,应该是先行试验区、创新示范区,是在那些尚未涉足的地带闯路,在那些尚未获得经验的地方探索。我们一直讲改革要走在全国前列,现在可以说国家为此提供了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运用好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就是把握城市发展的历史主动性,就可能通过改革实现城市的大发展、大繁荣。改革要“大胆试,大胆地闯”,要有一股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的机遇,就在大胆试验、勇敢探索之中。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历史舞台上,武汉和周边八个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我们能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凝聚力量。在优先试验上形成共识,占据主动,看清方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定能舞出别样精彩。 (执笔 肖擎)